開學了,孩子們蹦蹦跳跳走進校門的時候,也許意識不到,中國教育的改革正走向“深水區”。今年,又是一個改革年。
教育改革往哪兒走?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如今,“各人自掃門前雪”式的單項改革越來越難奏效,教育的明天,希望在于“眾人拾柴火焰高”。
日前,記者就教育綜合改革問題專訪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袁振國。
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式改革
記者:“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今年教育部“一號文件”的主題。請問袁院長,當前教育改革的特點是什么?為什么要推行綜合改革?
袁振國:牽一發而動全身,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大特點。比如高考改革,既要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又要為考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機會,還要引導素質教育;再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從理論、方向上說,毫無疑問應該一視同仁,但從現實情況看,不僅要考慮教育能力,還要考慮城市承受能力,不僅要考慮存量,更要考慮增量……這些問題,顯然不是一時一地、一個部門解決得了的。
現在,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就是說簡單、單項的改革都改了,留下的都是硬骨頭,涉及方方面面。不僅涉及各級各類教育,而且涉及人事、財政、戶口等社會各項制度,需要系統考慮、整體設計,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式改革。
改革成敗取決于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
記者:目前,我國教育綜合改革進展如何?
袁振國: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后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就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在部分省市做了教育綜合改革的部署——在山東、湖南、重慶進行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在天津、遼寧、河南、四川進行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在黑龍江、江蘇、湖北進行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在浙江進行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在北京、上海、廣東、安徽、云南、新疆進行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
記者:改革成敗的關鍵在哪里?各地有什么創新做法?
袁振國:改革的成敗取決于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目前,各地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
在山東濰坊,教育局機關的8個科室、3個直屬單位被打包整合,打造成校企合作、社會培訓、家庭教育、出國留學等7個分中心,14臺網上咨詢電腦、6臺連接呼叫中心、6部熱線電話同時向社會開放,在民意和政府間建立起四通八達的橋梁。
在浙江溫州,民辦學校登記管理、財政扶持、融資政策等10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大換血、大調整。溫州把非營利性全日制民辦學校按事業法人登記管理,把營利性全日制民辦學校按企業法人登記管理;市財政不僅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獎補資金,還建立政府向基礎教育民辦學校購買服務的經費投入制度;凡取得相應教師資格、參加人事代理并從事相應教育教學的民辦學校教師,均按公辦學校教師標準參加事業單位社會保險,享受同等退休工資。如今,溫州已然成為民辦教育的高地,民辦學校在校生達全市在校生總數的1/3。
在安徽,頒布施行《安徽省實施義務教育法辦法(修訂)》,啟動制定《安徽省學前教育條例》,以標準建設推進省級統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學校建設標準、城鄉一體化的師資編制標準和全省統一的教師校長管理體制,教育質量得到整體提高。
在江蘇,組建區域高校聯盟,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等5所高校將實現資源共享、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學生互派、課程互選、聯合申報專業、聯合培養學生。除此之外,江蘇還推動獨立學院規范辦學,一批獨立學院從母體校遷出,到市、縣獨立辦學,既優化了高等教育布局,又吸引了市、縣政府和社會力量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只有跳出原來的圈圈,才能讓每個孩子都上好學
記者:改革的阻力在哪里?下一步該如何做?
袁振國:隨著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入,深層次矛盾也不斷凸顯。認識不到位、政策不配套、改革動力不足成為影響改革深入的主要挑戰;各自為陣,各方面利益難以平衡,利益相關方的改革積極性欠缺則是最為現實的阻力。
日前,中國教科院的一項調查發現,就教育綜合改革還需沖破的羈絆而言,31.6%的社會公眾認為是“相關部門利益掣肘”。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38.2%的教育內部人士將“相關部門利益掣肘”放在改革阻力的首位。改革必然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單位只有跳出原來的圈圈,才能讓每個孩子都上好學。
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一要更新觀念,二要創新體制。要建立起中央和地方上下貫通、職責明確的縱向機制,溝通順暢、協調發展的橫向機制;理順改革指導機構與改革執行機構之間的關系;推進試點之間的充分共享、共同推進,帶動全國教育綜合改革順利開展。(張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