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口決定論”變身“房產決定論”
深圳“積分入學”新政毀譽參半
本報記者 武欣中
曾經鐵板一塊的戶籍壁壘,如今在深圳出現松動跡象。家住深圳福田區的龔女士發現,根據深圳市教育局日前發出的《關于做好2013~2014學年度義務教育階段新生招生工作的通知》,除了深圳戶口外,是否擁有學區住房以及在學區租房的年限,是不是獨生子女等事項也成了影響孩子入學的重要指標,并且被折算成具體分數進行統一排名。
“算一算,有沒有戶口,好像也沒那么重要了。”龔女士說。
在這項被簡稱為“積分入學”的新政中,戶口的重要性明顯降低,“房產”的地位顯著提升。在龔女士所在的福田區,小學入學進行的積分排名中,“無戶口、有學區住房”的學齡兒童,比“有戶口、租住學區住房”的學齡兒童平均積分高出10分左右。而在鄰近的南山區,本區戶口最高能折算成20分的積分,而相應的學區住房,最高卻能折算50分。
戶籍的鐵板被撬動,這贏得了一些好評。一些網民在論壇上認為,擁有商品房比擁有戶籍的市民更應該獲得優先入學的資格,因為“有房就是家,而不是戶口”。
在深圳都會城市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宏看來,深圳推行的積分入學政策,不再把具有深圳戶口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而是把學生家長對深圳經濟發展建設所作的貢獻作為依據。“這一政策進一步打破了橫亙在戶籍與學位之間的藩籬,具有積極的意義。”陳宏說。
不過,在另一些人看來,調整后的新政,對沒有房產的本地市民來說帶有歧視色彩。居住在南山區的劉先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去年拿到南山區集體戶口的時候,曾經“長出了一口氣”。按照他的理解,有了戶口,孩子一定可以就讀附近的公辦學校,可現在,按照新出臺的計分辦法,他心里有點兒沒底了。
“南山區戶口可得20分,獨生子女可得20分,父母就業情況可得10分,房子是去年租的可得2分,這樣算下來總分只有52分。這個分數,顯然拼不過那些有房子的。”他說。
另一些家長則言辭激烈地加以指責,認為“積分入學”新政有“嫌貧愛富”的嫌疑。
對此,南山區教育局面向媒體解釋說,積分是入學錄取次序的依據,不是入學的門檻。只要符合基本的入學條件,積分再低也會安排學位,符合條件的孩子未被申請的學校錄取時,將按相對就近的原則分流到其它學校。
對于外來人口遠遠多于戶籍人口、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深圳而言,本次“積分入學”的改革,只是政府多年來解決外來人口子女讀書問題的嘗試之一。
有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公辦小學一年級新生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六成以上。
對于本次的“積分入學”政策,深圳市教育局此前在《關于義務教育公辦學校試行積分入學辦法的指導意見》中解釋說:“探索和試行積分入學辦法,對落實陽光招生政策,規范招生行為,促進教育公平,維護社會穩定,均有重要的作用。”
長期關注本地基礎教育的陳宏認為,對于深圳這樣一個外來人口眾多的城市來說,積分入學政策,不過是在現實條件下讓公辦學校學位申請更公開透明、更合理的一個辦法而已。“積分入學”折射的仍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緊缺和不均衡。
本報深圳4月8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