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申寧 實習生潘金潔瓊)8月24至25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學在民間:在家上學&多元教育國際研討會” 在北京舉行,“在家上學”這個名詞,再一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早先,成都的蓉榕,廣州的韋小溪,浙江海鹽的袁小逸,哈爾濱的辛蘊甜,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上海的於楊,北京的洋洋等“在家上學”的孩子已被不少學者作為個案研究,而近幾年,在家上學這個群體的數量,在大陸已經膨脹到了1.8萬。
“在家上學”并非“貴族化”教育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顯示,“在家教育”的現象在中國有著巨大的地區不平衡性,廣東省的實踐人數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的實踐者的總數,是第二位的三倍以上,其后是浙江和北京,這些都是教育水平較高,思想較為開放的地區。
在家庭收入方面,與公眾預想的“貴族化”教育不同,這些“在家上學”的群體中,月收入在0.5萬元以下以及0.5到1萬元水平的家庭是最多的,超過了總人數的一半,月收入5萬元以上者也不少。
來自美國現居成都的勞倫是在家教育的實踐者,據她說幼兒園收費過高是她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初始原因。
而來自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學研究所所長黃震說,他讓孩子在家上學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
這些父母大多有能力自己教育孩子,75.42%的父母有大學專科及以上的學歷,多是某方面的專業人員。
“在家上學”在阻力中前行
盡管“在家上學”在發展,但這過程中,問題和曲折也不少。被質疑最多的當屬“在家上學”的合法性和孩子社會化問題。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院長黃勝利坦承,“在家上學”這種形式目前還屬于法律的灰色地帶。
“原先上海有個‘孟母堂’,是和‘在家上學’形式相近的私塾,但是后來被教育部門關停了。不過在那之后教育部門對這件事(“在家上學”)的管理還是留有余地的,據我們所知沒有采取其他強制措施。因為我國《義務教育法》只是說明了要保障孩子的權利,并沒有規定孩子上學的形式,這些家庭是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這與《義務教育法》是不相抵觸的。目前,我們了解的‘在家上學’的孩子并沒有進行相關報批程序,因為教育部門對此還沒有相關的管理和要求。”
“在家上學”會不會讓孩子失去小伙伴這一問題上,一個“在家教育”的實踐者,17歲的徐安苒表示,自己主要通過當義工,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結交朋友。“在家上學反而拓展了朋友圈,我既有在家上學的朋友,也有公立學校的朋友,而且我的朋友不是限于年齡的。”
黃勝利說:“學生社會化問題確實是很多家長擔心的一個問題,因為目前,我國對此并沒有一套完整體系。在美國有相關機構為這些在家的孩子提供交友活動服務,因為美國有3至4%的孩子都會在家接受教育。在中國這個問題主要是靠家庭自主解決,他們的方法很多,有做義工,還有幾個家庭聯合起來搞活動的,不同家庭有不同方式。云南有個這樣的家長聯盟經常自費游學,孩子并不會寂寞。”
網友看在家上學:還很小眾
記者也就“在家上學”的問題隨機采訪了幾名網友,但八成人表示,他們不會采取這種教育方式。還有不少網友質疑,在社會節奏如此快的當下,家長是否有精力親自教育孩子。
網友“五月汀草”說:“父母的水平如果不夠的話,光靠家庭是絕對不行的。”
網友“淮陰侯”也說:“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彌補不了孩子不能在一個群體性環境里成長所缺失的社會交往能力。”
但一網名為“柚子芒果冰”的網友卻道出了身邊的成功案例:“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很重視,所以會有很多擔憂,怕學校里的氛圍不好,自家孩子會學壞,老師教育理念不夠科學等等。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叔叔,為了帶好孩子,在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就看了很多教育學的書,拜訪了一些教育有成的家長,然后孩子出生之后一直自己帶自己教,還別說,效果還真的很好。”
“在家教育”的未來
據了解,這些接受家庭教育的孩子,一部分會出國留學,一部分會回到學校繼續念書。
“這些孩子的未來并沒有什么問題,有可能還會發展地更優秀,因為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靈活性會遠遠優于同齡人。在家學習的時候也會注意教材和學校教學大綱的銜接,至少據我們所知,后來回到學校的孩子在課程方面都是跟得上的。”黃勝利說。
“同時,我希望教育部門能夠包容這種教育方式,這是一個社會多元化的體現,其實從在家上學者的收入水平看,普通家庭也渴望優質教育,這是一種在國際上已經成熟的,值得認可的教育方式。如果國家對此有相關的考核標準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