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不久《鄭州晚報》披露人教版語文教材硬傷后,有關語文教育的話題,持續引發熱議。12月9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以建國以來語文教育的演變歷程為分析對象,對目前語文教育偏冷的局面,提出了“這個時代,需要養心的教材”的判斷。
確實,與民國語文教材的熱銷相比,現有語文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有些過于冷清。而近年來,語文教材雖然不斷進行改版,但是改版成效,卻難言樂觀。以最權威的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其多處淺顯文字差錯本不應流傳于世,然而,在時下浮躁的“多出書,快出書”的氣氛下,作為語文教材的編纂者,顯然失去了如豐子愷、葉圣陶等前輩的嚴謹風范,不但對內容不負責,甚至于應有的編纂流程也絲毫不上心。與這種做工粗糙的語文教材相比,所謂“養心的教材”自然更具吸引力。以金庸《天龍八部》章節入選語文讀本為例,其對傳統讀本內容的突破,就曾掀起了不少學生的閱讀興趣。
然而,挽救語文教育,僅僅靠一本養心的語文教材,仍顯乏力。就目前而言,作為語文最大的競爭對手——英語,雖然退出高考舞臺,但其對學生乃至社會的影響力仍不可忽視。在整體英語教育改革方案尚未出臺之前,不少英語擁躉,仍保持著一個時間與金錢的高額投入。一些英語培訓學校也仍舊以功利性的考試,作為其受教育者的目標。而一個人的學習時間畢竟有限,過量的時間被鎖死在英語上,又能拿出多少時間用心學習一本養心的語文教材?恐怕,除課堂和作業外,鮮有學生可以沉下心來,不帶目的性地學習下語文。
養心的語文教材,當然值得期望。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必須予以理清:人們對養心語文教材的熱切期望,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仍是一種片面的道德想象。民國語文教材,建國初期的一些語文教材,從內容上而言確實不錯。但內容從來依靠形式而存在,如果沒有建立一個合理的語文教育機制,底定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縱然完全復制那些完美教材的內容,也難以發揮其原有的魅力。畢竟,現有教育形式積重難返,學生與教師均圍繞“高考指揮棒”,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高考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如過去小學教育中涌現出來的“語文家”級人物,于今天這個時代難覓蹤影。在這種填鴨式教學的背景下,一兩本叫好的教材,又能帶來什么?
語文教育,從某些方面而言,是國民教育,它不僅承擔著普及國語水平的重任,更擔負著對青少年一代的教化作用。養心的教材,有助于實現這樣的目的。但養心教材畢竟不是萬能膏藥。較之更新改版的語文教材而言,更迫在眉睫的問題是,如何改革語文教育本身,祛除附屬在語文教育中不恰當的一些職能,給予語文教育更加專業的地位。比如,對語文教學成果的考試可以考慮更加靈活和更充滿想象力的形式,側重于學生為文的能力,而不是僅僅靠“死記硬背”歸納幾個“段落大意”。(晚報評論員 楊興東)
(來源: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