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是小學教育“練兵場”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治理,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在我國幼兒園已經有所改觀,但受各方因素牽制有所回溫。幼兒園教育的價值不能等同于為了小學教育,當幼兒園變成另一種小學,勢必會造成對童年資源的過度消費,這與幼兒園的特性是相背的。
幼兒園出現“小學化”并非一廂情愿,而是有著歷史與社會的原因。
一方面,優質教育資源的爭奪直接引發了知識學習的下移。教育的階層流動促使家長把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他們等不及孩子的正常成長:雖然相信通過教育可以向上流動但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矛盾心理激發了學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對學科知識的超前教授,幼兒園開始“小學化”,小學逐步“中學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觀照了“知識人”,遺忘了生命的兒童。另一方面,幼兒教育發展呈現出不均衡性。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差異大,學前教育投入不充分,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導致部分地區至今是“桌椅板凳沒有床,講臺黑板四面墻”。考核績效跟小學走,幼兒教師難當。
幼兒園“小學化”雖然暫時滿足了家長、小學的不合理需求,但是給兒童造成的傷害卻難以彌補。每一個孩子只有一次不可重復的幼兒園經歷,它是為孩子播撒生命種子的起始階段。如對世界的愛、信任、專注力、同伴關系等。
首先,應進一步普及學前教育的科學理念。訪談和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家長和社會人士對學前教育模棱兩可:分不清幼兒園和學校的區別,玩和游戲被視為學習的對立面,認為好的幼兒教育就是“學知識”。幼兒園“去小學化”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要讓幼兒教育回歸它本身,讓更多的家長和成人參與到幼兒教育中來,通過專業理念與行動的引領,樹立公眾的兒童意識和幼教意識。
其次,堅決貫徹執行“零起點教學”。幼兒園與小學的學習方式、教育途徑是不同的。小學教師需要擔負起零起點的教育任務,按照各個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進行教學。任何超前的課程學習都是對兒童學習特點與教育規律的無視與僭越。
再其次,完善不發達地區的教育環境與師資力量。幼兒是在操作、體驗、親歷中學習的,豐富的材料是其前提。社區、家長和幼兒園應盡可能為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材料,豐富幼兒的教育環境,珍視幼兒天性中萌發的沖動、想象與創造。進一步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重視特殊地區園長與示范園的引領作用,加大專項資金與地方財政投入,提高幼兒教師最低薪資標準。
幼兒園“去小學化”是當前幼兒教育領域的一項改革重點。只有各方力量共同行動起來,遵循幼兒教育規律,完善各項體制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預期目標,給兒童一個幸福的童年。
(陳樂樂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