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的“井岡山經驗”
井岡山市龍市小學擔任紅領巾講解員的學生在交流。(資料圖片)
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下轄21個鄉鎮場、街道辦事處。現有人口16.3萬人,國土面積1297.5平方公里。
井岡山以其輝煌燦爛的革命歷史,鑄就了蜚聲中外的“紅色搖籃”。上世紀20年代末,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這里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行駛在蜿蜒的水泥山路上,環顧四下,云蒸霞蔚,滿目蒼翠。這個風光綺麗、空氣清新的“天然氧吧”,就是中國革命的圣地——井岡山。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這里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為黨領導人民創造中國奇跡奠定了基礎。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繼2006年、2008年之后第三次上井岡山,發出了“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井岡山要在脫貧攻堅中作示范、帶好頭”的殷殷囑托。
總書記的囑托,聲聲入耳。2017年2月26日,奇跡又一次發生。這一天,井岡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這個為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地方,在脫貧攻堅上也走在了前列。其中,包含著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扶貧成績單。
立體式幫扶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困失學
李華(化名)是江西省井岡山市井岡山中學2018屆優秀畢業生,也是一名紅卡戶學生。今年高考,李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某財經類著名高校。
井岡山市教育局學生資助中心主任湯昌華告訴記者,為了精確區分扶貧對象,井岡山市獨創了精準識別貧困戶的紅卡、藍卡和黃卡制度。當地所有鎮村的貧困戶家門口,都掛有標識卡,紅卡為特困戶,藍卡為一般貧困戶,黃卡為雖已脫貧但尚需鞏固的困難戶。
李華在高中期間,享受了每學期免學費、免書本費,享受國家助學金以及張家港武裝部隊、紅十字基金會、江蘇恒聯物流有限公司自強班的資助。正因為沒有了后顧之憂,李華學習進步迅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教育扶貧重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井岡山市教育局副局長鄺小明告訴記者,過去,井岡山的學生資助工作主要以學生自主申報為主,現在則是主動出擊,發動全體教師深入班級與鄉村,多方收集信息,加強與鄉鎮、扶貧等部門的銜接,確保每一名建檔立卡戶學生進入數據庫。到目前為止,共有2730名學生進入數據庫,確保了“不漏一人”的目標實現。
為了確保不讓任何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井岡山教育局強力構建覆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個學段各類貧困學生的“一攬子”幫扶政策。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到校、到戶、到學生的教育精準扶貧平臺,從幼兒園開始全程追蹤到大學,按獎、貸、助、補、免等資助政策給予多元資助,確保每名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困而失學。
井岡山市積極協調財政局、扶貧辦、發改委等單位,爭取國家專項支持,加大教育扶貧經費投入。2018年春季,該市學前教育階段貧困學生資助金新增4.05萬元,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補助21.46萬元,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58.7萬元,對建檔立卡戶子女、殘疾學生、農村低保戶子女、農村特困救助學生免學費16.5萬元,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31.7萬元。
井岡山市還積極拓展教育扶貧資金渠道,充分發揮企業、個人、公益組織等在教育扶貧中的作用,合理引導各種教育扶貧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各類社會助學項目近50種,資助人數2236人,每年資助金額近200萬元。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受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達1536人次,年幫扶金額達152余萬元,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受助率高達86%。
振興鄉村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綠色的塑膠運動場,紅色的塑膠跑道,三層灰色教學樓內,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音樂室、美術教室、實驗室、閱覽室、“留守兒童之家”等功能室一應俱全,教學樓后面是食堂和8套教師周轉房。這是記者在茅坪鄉寧岡希望小學見到的場景。
寧岡希望小學是井岡山一所典型的鄉村小學,學校共有6個教學班12名教師,42名學生中有22名是留守兒童。校長劉小光告訴記者,2016年以前,學校操場還是水泥地面,教育教學設施陳舊,近兩年在教育局大力投入和各方支持下,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師資合格率100%。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必須振興鄉村教育。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為了讓每一個貧困地區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井岡山教育投入向貧困山區、鄉村傾斜,多措并舉讓鄉村學校硬件設施“硬”起來,讓鄉村教師的素質強起來。
“井岡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積極協調財政局等成員單位,爭取國家專項支持,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教育經費投入。全市統籌現有的教育工程和項目,適當調整教育投入方向,在總體規劃內向薄弱學校傾斜,并撥付幫扶資金20萬元給塘頭村,修繕村托兒所,添置村小的課桌椅和教學用具。”鄺小明說,近兩年,全市已完成20多所中心小學、幼兒園的校舍改造項目和教學裝備添置項目。
“近兩年,井岡山先后投入資金1.1億元用于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實施了學校標準化建設,薄弱學校改造等150多個項目工程,改造學校35所,完成校舍建設面積3萬平方米,運動場4萬平方米,鄉村中小學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辦學特色進一步彰顯,辦學品位進一步提升,下七中學、畔田小學等一批農村學校在吉安市美麗校園評比中脫穎而出,成為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樂園。”江西省吉安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王衛華說。
“我小學在這里讀,師范一畢業就來工作了,對這里很有感情。像我這樣的教師還有很多。”寧岡希望小學教師尹湘橋告訴記者,他已在該校工作近20年,從沒想過調動到城區學校去。
鄉村學校要振興,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為讓鄉村教師素質“強”起來,井岡山采取優先補充農村師資力量、優先培訓鄉村師資骨干、優先確保鄉村師資待遇等舉措,著力鍛造一支高素質的鄉村學校師資隊伍,使廣大鄉村教師安心從教、樂心從教、舒心從教。
近3年,井岡山補充鄉村教師200余名,其中90%補充到鄉村薄弱中小學一線教學崗位,培訓鄉村中小學骨干教師3000余名,有力夯實鄉村教師隊伍。近年來,井岡山投入2300萬元優先保障農村教師享受“三項”補貼及特殊崗位職稱待遇政策,享受人數達956人,占全市教師總人數的67.3%。同時,大力實施“教師安居工程”,近幾年投入資金1034萬元,建設教師周轉房180套,為所有村小及教學點教師改善生活條件,確保鄉村教師安居樂教。
提高辦學質量就是幫助困難家庭脫貧
“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來到龍江書院。這幢房屋原來是個書院……”在井岡山市龍江鎮龍江書院大門內側,一個甜甜稚嫩的聲音吸引了記者,一個扎著兩條馬尾辮的小姑娘正在為游客們講解。
這個小姑娘是龍市小學二(5)班學生李子蕙,她是當天在龍江書院的7名小講解員之一。小小講解員活動是龍市小學開展的以紅色資源培育人、以革命傳統熏陶人、以革命事跡教育人諸多活動中的一個。該校以紅色文化、廬陵文化、傳統文化為抓手,建設校園文化,開發校本課程,組織社團活動,使學校成為一所高質量、有特色的現代化學校,成為井岡山遠近聞名的優質學校。
在龍市小學校長范鳳英看來,教育扶貧不僅是讓學生不因貧失學,更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優質的教育。作為一所擁有3000多名學生、近50個教學班的大校,龍市小學采用電腦隨機分班,師資強弱搭配、以老帶小,確保教育公平。
“幫助一所學校提高辦學質量,就是幫助了幾百個家庭脫貧,就是幫助這些村的村民今后生活真正意義上的脫貧,不會再產生‘貧二代’‘貧三代’。”范鳳英說。為此,龍市小學承擔了對擁有323名學生、12名教師的薄弱校莊前小學的幫扶任務。
接到任務后,龍市小學采用培訓教師、提供現代教育技術、優質課送課到校、利用網絡進行“一拖一”在線課堂教學等方式進行幫扶。通過幾年的幫扶,莊前小學的校園環境、學生行為習慣、教師教學水平都有了明顯提升,教育質量也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除此之外,龍市小學還通過優秀藝體教師走教的方式對睦村小學、河橋小學、荷花小學等十幾所學校進行了幫扶。
龍市小學與薄弱校的結對幫扶,是井岡山市教育局“強校+弱校”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在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工作中,井岡山市教育局把提升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水平作為工作重點,填谷造峰,補齊短板,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在家門口接受良好的教育。”井岡山市教育局局長龍平說。
為了打通薄弱學校教學質量快速提升通道,井岡山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扶貧”工作新模式,先后投入1200萬元完善鄉村學校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市鄉村學校均實現“校校通”“班班通”全覆蓋、校園安監系統全覆蓋,尤其是點對點“1+X”扶貧項目的開通和“一拖一”在線課堂的全面推廣,使鄉村學校教學點師生足不出戶便能共享城區優質教育資源。
鄺小明介紹,為了實現智力扶貧,井岡山還以“強校+弱校”及“1+N”的模式積極爭取上級單位及各級各類名優學校對井岡山薄弱學校的結對幫扶,全市每年舉行互訪學習幫扶活動數百次。2015年11月,南昌市教育局與井岡山市教育局簽訂協議,就學校“一對一”結對、教育科研和師資培訓、教育信息化、學生交流等開展全方位幫扶。
目前,井岡山所有學校均與沿海發達地區優質學校建立了“1+1”或“1+N”結對幫扶關系,每年定期開展互訪幫扶活動達數百次,極大提升了井岡山教育的品質與高度。
智力扶貧重“輸血”更重“造血”
云從腳下過,處處瓜果香,條石鋪設的路面,再加上白墻黛瓦,雨中的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宛若天上的街市。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神山村,看望慰問神山村群眾。
“原來這里是神仙都不來,現在老百姓過上了神仙般的生活。”神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彭展陽告訴記者,神山村曾是一個典型的“邊”“遠”“窮”小山村。近些年來,神山村大力發展毛竹、茶葉、黃桃產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旅游業,使全村不僅很快脫貧,而且在大步奔向小康。
“我們是‘桃醉井岡’項目的受益者,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不僅在黃桃種植上給予我們技術指導,還在網上幫助我們銷售。”彭展陽說。
2016年,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組織研究生志愿者成立精準幫扶小分隊,赴神山村開展實地幫扶。幫扶小分隊針對村里的實際情況,推出了“桃醉井岡”創業項目,開展了文化旅游、黃桃產業等系列幫扶活動。近3年,項目助力茅坪鄉新增黃桃基地3000多畝,幫助當地村民解決就業問題。茅坪鄉也于2017年2月成功實現脫貧摘帽。
除了高校直接參與智力扶貧,井岡山還為貧困戶家庭孩子讀書就業開辟綠色通道,積極面向農村貧困家庭定向培養人才,每年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報考水利、農業、林業“三定向”的加20分投檔;在師范“三定向”指標中,每年拿出30%招生指標用于招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幫助其實現教師夢想。同時,以技能培訓為手段,依托井岡山市旅游職業中專整合全市各類培訓項目,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及貧困學生開展“1+1+1”培訓,即讓每1戶有條件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參加就業創業培訓,掌握至少1項致富技能,以實現“培訓一人,學技一門,脫貧一戶”的目標。
龍平介紹,井岡山以辦好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為途徑,加大對貧困戶子女就學的幫扶力度,扶貧對象中年滿16周歲、初中畢業以上的子女,都可以進職業技術學校參加免伙食費、免住宿費和免學雜費培訓,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工作目的。
從井岡山市城區到古城鎮塘頭村,要經過江西省最長的公路隧道。塘頭村是井岡山一個偏遠的小山村,也是市教育局對口扶貧對象。井岡山市教育局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詳細扶貧工作方案,根據村民的實際情況和意愿,采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等綜合扶貧措施,以發展增收一個產業項目、解決一個勞動力就業、解決一個貧困子女讀書等方法幫扶,讓每一個貧困戶至少有一個以上穩定的增收項目,實現脫貧致富。
在扶貧工作中,井岡山市教育局幫助塘頭村搞基礎建設,不斷完善鄉村道路、橋梁和水渠等基礎設施,同時幫助村里籌集30多萬元資金建起了600多畝油茶基地,還新建了100畝茶葉基地,苗木花卉基地等產業正在做大做優,為村民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市教育局駐村工作組人員與附近瓷廠聯系,推薦村里的10多戶貧困戶村民到瓷廠就業,月薪都在1000元以上。在市教育局真心幫扶下,塘頭村5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我一直想送小孩到技校學門手藝,現在可好了,教育局幫我聯系好了學校,不但不用交錢,而且我們這些貧困戶子女還可以享受助學金。”談起未來的打算,塘頭村村民龍曉祥言語中充滿了憧憬。(蘇令 徐光明 甘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