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離孩子最近的“民間教育家”
家庭承擔著“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的責任,現已成為教育共識。過去,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教師、教練、偵探和朋友,進入21世紀,有學者提出父母應該是“伴奏者”而不是“指揮者”。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共同成長的觀念,已慢慢在父母的心中扎根。新時代父母要擔起立德樹人的教育重任,或許需要“民間教育家”這個嶄新的角色定位。
教師可以通過系統的培養路徑和方法獲得教師資格證,父母卻注定要自然生長。家庭教育的終身性、實踐性、深刻性等特點,為父母提供了一個無可替代的成長情境。無時無刻不在面對問題、激活經驗、更新知識、解決問題,這一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使得離孩子最近的父母成為民間教育家成為可能。
更迭的教育問題是父母成為民間教育家的基礎條件。正如英國哲學家波普爾所說,知識絕不能始于虛無,它總是起源于某些背景知識、某些困難以及某些問題,學會理解一個問題,只有靠解決問題的嘗試和失敗才能達到。
父母遇到家庭教育問題時,也許不理解原因所在,但總會試著去解決,并在解決過程中反思解決方法。即使遭遇失敗,也意味著向理解邁出了第一步。孩子的不同發展階段,父母需要應對不同的問題,伴隨著問題的解決,父母的個人知識就得到相應的發展,這一過程往往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生長的個人經驗是父母成為民間教育家的豐富資源。“人們知道的知識,比所能表達的東西多得多”,是英國哲學家波蘭尼的著名論斷。同理,父母是具有個人知識的,他們的行為受已有知識的支配,雖然他們也許無法用言語說出整套的教育原則。
父母的個人知識來源于自己的成長經歷、受教育經歷,雖然帶有較為明顯的經驗色彩,但通過家庭教育實踐和他人的批判,可以升華為客觀知識,有益于孩子的成長、父母自身和家庭的發展。
真實的教育情境是父母成為民間教育家的練習場。知識的情境性特點已得到心理學家的論證,家庭是教育發生最真實的情境,其中父母和孩子是相互作用的主體。親子閱讀、家庭會議、親子活動甚至親子沖突等日常生活,包含了諸多教育元素,都是真實的情境,父母只要用心去體會、思考、交流,根植于情境中的知識就會生根發芽、不斷發展。
比如很多父母重視親子閱讀,最初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增長孩子的知識。我曾經組織過11個家庭3次指定內容的親子閱讀,隨著交流的深入,他們越來越意識到這也是一種親子互動的方式,是一條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的路徑,也是一個自我學習的機會。有個爸爸4個月中帶著孩子閱讀了50多本繪本,最近在用思維導圖與孩子共讀“噬菌體”,儼然成長為一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智慧爸爸。
理性的自主選擇是父母成為民間教育家的內在動力。基于父母可以成為民間教育家這一理論假設,我曾用4個月觀察10個家庭參與學習的過程,切實感受到他們正在向著民間教育家的角色轉變。其中“回歸母親的角色”“溫柔地堅持”“堅持做我認為對的事情”這3個故事,樸素但不普通,讓人難忘。
回歸母親角色的媽媽說:“我不再時而扮演老師的角色,時而扮演各種奇奇怪怪的角色,而是真正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用愛去感染孩子、觀察孩子、支持孩子、陪伴孩子。”可見,只有不斷追求發展的父母才會積極地選擇、學習、建構教育知識,發展教育能力。
溫柔堅持的媽媽初次見面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夫妻倆都不太會說話,所以不太懂與孩子的交流。”但和孩子在一起時,媽媽總是替孩子說話。我告訴她:“你替孩子說得太多,要相信孩子。”4個月里,這個媽媽堅持學習家庭教育知識,還把教育體會寫下來,尤其在落實“溫柔地堅持”這個原則時,走過一個難能可貴的自我培養過程。
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媽媽分享說:“一開始作業可以用雞飛狗跳來形容,要么孩子哭,要么我崩潰,每次事后就后悔,開始反思,回想自己參加父母學習時老師的種種教誨,開始慢慢修煉。”她舉了一個預復習的例子:“即使孩子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寫完其他孩子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我也不放棄和孩子一起預習、復習的習慣”。因為在她看來,這是在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且是對孩子有益的事情。
在成為民間教育家的過程中,父母自我反思必不可少。有研究者指出,反思的過程是“建構和分辨”(現在或過去的)經驗對自己的意義的過程,反思的結果將產生不同的觀念認識。父母遇到困難時的每一次自覺選擇,面對問題時每一次自我學習、自我反思,每一個觀念的形成,每一個行為的轉變,都需要在面對真實教育問題的反思中得以實現,都使他們離民間教育家的角色愈來愈近,教育理念日漸趨于科學,教育方法日漸趨于理性,這正是家庭教育科學化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工程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編號:KYCX19_0731]研究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