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看久久黄色一级片,人人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超九成受訪青少年將袁隆平吳孟超等科學家作為人生偶像

2021年06月03日08:3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超九成受訪青少年將袁隆平吳孟超等科學家作為人生偶像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與吳孟超院士先后辭世,無數國人在各種場合自發地表達悼念之情。而追悼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年輕人。在這個過程中,兩位科學家身上的家國情懷、科學精神,正在被新一代年輕人用心體會,并努力傳承。你心目中的科學家精神是什么樣?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在1630名14-35歲青少年中,進行的一項科學家精神專項調查顯示,了解到袁隆平等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后,81.4%的受訪青少年表示非常受鼓舞,會因此立志當科學家。95.2%的受訪青少年明確表示,會將袁隆平、吳孟超等著名科學家作為人生偶像。受訪青少年眼里的科學家精神主要包括:胸懷祖國、服務人民(72.9%),敢于創造、勇于實驗(72.8%),堅持不懈、不斷突破(70.6%)。

  受訪者中,90后占37.5%,95后占26.8%,85后占17.1%,00后占18.5%。

  70.4%受訪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表達哀思

  調查中,幾乎所有受訪青少年都參與了對吳孟超院士、袁隆平院士的追悼。具體說來,14.1%的受訪青少年親自參與送別、吊唁,24.0%的受訪青少年送鮮花、挽聯到現場。

  更多青少年是在互聯網上表達哀思。70.4%的受訪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表達,50.3%的受訪青少年觀看送別、追悼等儀式,44.9%的受訪青少年在網上獻花送別。

  湖南長沙00后黃淑瑤5月22日早上打開微信朋友圈,看到大家都在轉發袁老去世的消息,當時整個人都愣住了,感到不可置信。之后沒多久看到辟謠消息,又和朋友一起吐槽散播假消息的媒體,還挺慶幸虛驚一場。然而到了下午,看到權威媒體發了袁老去世的消息,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也跟著轉發了表達哀思的朋友圈。

  “對于我們這些00后而言,袁老是活在教科書里的傳奇人物,我們從小都是聽著他的事跡長大的。上一次看到新聞報道,還是袁老帶團隊研究海水稻。”黃淑瑤說,后來又看到吳孟超院士去世的消息,一日雙星隕落,真的讓人心酸又不舍!斑@幾天我打開知乎、微信、微博等,都能看到懷念二位先生的文章。生前身后,能得到這么多民眾發自內心的愛戴,我覺得他們是非常了不起的”。

  80后科研工作者孫兆林看到新聞時,也感到非常震驚,一個家喻戶曉寫在課本上的人物就這樣離去了,一時間難以接受!白鳛橐幻蒲腥藛T,做好我的本職工作,就是對二位院士最好的祭奠”。

  了解到袁隆平等科學家的事跡,81.4%受訪青少年會因此立志當科學家

  基礎科學研究生、90后杜松濤也是湖南長沙人,如今正在外地上學,他非常遺憾沒能去現場送別袁老,“感到悵然若失,像失去了什么一樣”。他覺得,自己只能做好本職工作,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將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傳承下去。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這句話讓90后教師鐘晴印象深刻,“年輕一代的國人還會延續著袁爺爺的夢想和精神,時刻準備著破土而出”。

  “我現在已經走在科研這條路上了,離成為一名科學家還有很長距離。” 孫兆林說,希望以后能順利做出更多研究成果,能夠像前輩一樣,為社會作出貢獻。

  了解到袁隆平等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后,81.4%的受訪青少年表示非常受鼓舞,會因此立志當科學家。5.8%的受訪青少年表示不會。還有12.8%的受訪青少年表示還不確定。

  有人問袁隆平,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袁隆平回答:“我沒有什么秘訣,我是有經驗,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

  重溫袁隆平這段給青少年的寄語,黃淑瑤說,我們現在不缺聰明人,但缺的是腳踏實地、堅持做一件事的人。要沉得住氣,不要太浮躁,不要精致的利己主義。

  “互聯網時代為年輕人獲取知識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但最可靠的還是自身的努力。堅持不懈、辛苦勞作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基石。”杜松濤說。

  對于這句話,鐘晴也很有感觸,她覺得,努力學習、打好基本功十分重要。時代風起云涌,不缺乏機會。但當機遇來臨的時候,你是否準備好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辛苦的準備工作,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95.2%受訪青少年表示會將袁隆平、吳孟超等著名科學家作為人生偶像

  有人說,這是一個網紅的時代,年輕人追逐很多明星偶像。但當巨星隕落,我們得以看清什么才是年輕人真正、永遠的偶像。調查中,95.2%的受訪青少年明確表示,會將袁隆平、吳孟超等著名科學家作為人生偶像。

  黃淑瑤覺得,把他們當作人生偶像是很正常的事,“真正為人民作出貢獻的民族脊梁,難道不應該被人民愛戴嗎?”他們身上舍己奉公、腳踏實地、努力鉆研、勤勉工作的品質都值得我們學習。

  她一直記得袁老當年寫給媽媽的信,“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黃淑瑤感嘆,他也是一個兒子,一個活生生的人啊。就是這樣的人,大半輩子都在與水稻打交道,可以說功在千秋。吳孟超院士也讓人感動,一生救治病人無數。看媒體報道,他直到去世前兩三年,仍堅持每周最少3臺手術。他們這樣的科學家當得起一句“先生千古,國士無雙”。

  90后學生陳凌升眼里的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嚴謹求實、精益求精!拔耶斎幌M麄鞒羞@樣的科學家精神,不論是做研究還是在其他行業,具備這樣的精神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什么是科學家精神?在受訪青少年看來,主要包括:胸懷祖國、服務人民(72.9%),敢于創造、勇于實驗(72.8%),堅持不懈、不斷突破(70.6%)。

  接下來依次是:求真求實、嚴謹理性(65.6%),淡泊名利、潛心研究(52.9%),保持好奇心、不斷創新(52.3%),不怕失敗、百折不撓(51.3%)等。

  作為科研工作者,孫兆林希望將這些精神繼承和傳遞下去,科學研究講求實事求是,需要通過大量的實驗才能得到結果。面對實驗中的錯誤和汗水,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像袁老深耕于田間一樣。

  “我希望傳承這樣的精神,也希望我的學生們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為我國的科學事業發展添磚加瓦。”鐘晴說。(記者 黃沖 實習生 陳文琪)

(責編:溫璐、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