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普及普通話 高校大有可為
進入新時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仍然是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的首要任務,而民族地區、偏遠農村地區是重點地區,要不斷提高這兩個地區的普通話普及率和普及質量,整體提高鄉村民眾語言能力,提高文化素質,以推廣普及普通話助力鄉村振興。在這項工作中,高校大有可為。
提高民族地區、農村地區普通話普及力度,關鍵在學校;學校普通話普及,關鍵在教師。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普通話水平提高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取。高校可發揮自身優勢開展教師國家通用語言能力培訓,對口幫扶鄉村學校教師提升普通話水平。2020年以來,教育部組織50個高校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在深度貧困地區,利用“互聯網+”和現代教育技術賦能,對口52個未摘帽貧困縣開展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訓,主要針對少數民族教師、農村教師進行培訓,收到了很好的培訓效果。
提高民族地區、農村地區普通話普及力度,要從娃娃抓起。“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實施學前兒童普通話教育“童語同音”計劃,這是抓住普通話推廣普及的關鍵一招。從陜西師范大學對內蒙古西部地區民族學校普通話推廣情況的調查看,存在學習障礙的中小學生,主要原因是接觸普通話較晚,普通話說得不夠好,與同學交流、向老師請教存在問題。在182個有效問卷中,10.3%的學生上小學才接觸普通話;87%的學生認為使用國家通用語言讓他在學習以及與人交往中更加自信。高校可積極參與“童語同音”計劃,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確定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幼兒園定點支持,對教師進行語言專業培訓,同時開發針對幼兒園的學習資源,縮小地域之間教學資源差距,為幼兒種下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種子,助力其成長成才。
高校可發揮自身語言研究優勢,加強民族地區、農村地區方言以及語言使用狀況調查。通過研究各地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應規律,了解當地語言文化特征,編寫有特定學習對象的普通話學習手冊,并開發相關課程,制作新媒體視聽教學資料,指導鄉村普通話普及與推廣。與此同時,還可面向農牧民就業創業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普通話能力培訓,建設一批語言能力培訓基地,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語言能力提升計劃,在普通話過關的基礎上,提升農牧民的普通話交流能力,為其發展產業、參與就業奠定基礎。
高校可開展大學生“推普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義務支教、結對幫扶,既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人們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養,也有助于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為大學生提供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國家發展相結合的機會,涵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高校可發揮多學科優勢,采取多種形式開展面向鄉村的文化教育活動。比如,播音主持、新聞傳播、中國語言文學等專業可組織教師送教下鄉,巡回開展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展演活動,指導鄉村文化站組建經典誦讀社團,活躍鄉村文化生活,增強群眾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認同感,形成正確的語言觀、民族觀、文化觀。
(作者:黨懷興,系陜西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