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全面構建“政產學研用投”協同發展體系
四川成都,自古就是一座教育名城,以文翁興學、千年石室為開源,教育在成都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
四川成都,也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市,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和4個直轄市中,以第七的經濟總量,服務了第四的人口數量,支撐了第二的基礎教育體量。
目前,在蓉高校共有65所、科研院所16所,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8所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6個、占全省的70.3%,在蓉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校生11.3萬,占全省的83.7%。成都,深刻地受惠于發達的高等教育,擁有較強的人才和科技優勢,助力了城市快速發展。
近年來,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為牽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構建“政產學研用投”協同發展體系,全力構筑校地協同發展體系,打造創新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西部科學城、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建機制 緊密校地協同
近年來,成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發展工作推進小組,健全校地聯席會議制度、專項創新改革會商等校地協同推進機制,推動政府部門與在蓉高校聯系制度化、經常化,定期發布全市重點產業領域重大科研及合作需求,協同解決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載體建設、服務優化等重大命題。支持和促進在蓉高校擴大開放,與世界一流教育和研究資源加強交流合作,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同時,成都各區(市)縣也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成都市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協同發展,已經形成良好格局。
以成都彭州市為例,在健全的企地深度融合發展組織架構內,截至今年1月,彭州簽約校院企地合作項目40個,其中已建成投運項目22個;推動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建成投運,去年全年引進高層次人才81人,已累計建成成都市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45個。
同時,成都出臺了《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干政策措施》《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用人機制改革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活力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制定專項政策支持成都大學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應用型城市大學;投入28億元,支持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新華三IT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成都分院等項目;建好成都大學博士點,以及與成都產業發展密切結合的生物醫藥、動漫與文化創意、智慧制造與城市建設、統籌城鄉教育四大學科群。
搭平臺 推動提檔升級
近年來,成都全力支持高校在蓉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已共建上海交大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川大前沿醫學研究中心、成電國際創新中心等58個重點研發平臺。
川大教授、企業創始人、諸葛人才計劃專家……這些年,李建樹的身份多了起來。他帶領團隊研發的醫用高分子材料產品,獲得華西口腔醫院等國內知名醫療機構的青睞,在實現商業利益的同時,技術也在行業中處于頭部位置。在四川大學,高校教師自主創業已經不算新鮮事。圍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都市武侯區與四川大學共建環川大知識城,通過創新“政府+高校+平臺公司”的模式,每年四川大學有超過40項科技成果優先在武侯區落地轉化。 “指導科研工作和推動產業化其實是相互融合的,因為科技研發的目的就是要落地成為產品。”李建樹表示,在高校自主創業,知識產權的運用方式非常靈活。環川大知識城改變了科研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實驗室,與市場對接越來越緊密,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高校教師參與到成果轉化項目中。
成都制定了《成都市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行動計劃》,支持在蓉高校聯合所在區(市)縣利用校院內及周邊土地、樓宇等資源,大力推進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等產教融合綜合體建設,加快建設“環川大知識城”“電子科大一校一帶”“環交大智慧城”等10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推動形成“產學研用投”一體化的研究生培養新路徑。引導多方投入近10億元,培育創新團隊480個,新增高校成果轉化項目790個,注冊科技型企業471家,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知識等要素深度融合。
此外,成都還設立了專項資金,支持高等院所聯合龍頭企業圍繞成都產業圈和創新鏈,共建先進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截至目前,依托在蓉高校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優勢領域,電子信息正在逐步成長為成都市首個萬億級產業,電子信息、軟件外包、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產業已具備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建成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等8個機構,已研和在研項目達300余個。
暢渠道 加速資源集聚
今年8月26日,“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大連理工大學云對接專場活動舉行。來自大連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與成都科技企業、成都產業功能區相關負責人,以及成德眉資相關領域企業代表“云”上展開一場創新“對話”。借助“校企雙進”平臺,成都聚地石油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和四川屹光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發布技術需求,尋求技術合作。企業的合作意愿得到了大連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的積極響應。
近年來,為促進校企精準對接,成都舉辦了“菁蓉匯·校企雙進”系列活動,開展創新環境推介、項目路演和成果對接,累計舉辦“企業家進校園”“科學家進園區”系列活動1515場,吸引3000余家企業和1000余名專家教授參與,促成成果轉化、技術開發合作項目1000余項、金額超過16億元,促成更多的科技成果從“書架”搬上“貨架”。舉辦成都“智”造新技術新產品云對接專場活動11場,共計發布產品545項,吸引觀看直播和回看超過3031.5萬人次,有效幫助了本土科技型企業找產品銷售渠道、找融資、找平臺、找技術、找合作伙伴。
同時,成都推行“企業提需求、學校給編制、地方給支持”模式,實施“蓉漂計劃”校院企地合作專項,合力面向海內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世界500強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設置專項補貼,支持在蓉高校根據成都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鼓勵在蓉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開展項目招引攻堅行動,抽調20余名業務骨干及13個區(市)縣40名招商專員常駐蘇州(無錫),累計拜訪對接單位363家,涵蓋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獲取來蓉投資發展意向119條。舉辦推介活動14場,推動各區(市)縣與全國重點企業簽訂合作項目29項,涵蓋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投資金額超過400億元。
此外,成都支持在蓉高校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科技成果“三權”改革聯盟,推動西南交大“早確權、早分割、共享制”的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目前,在蓉高校已完成400余項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近1000項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作價入股創辦企業60余家。
設立成都知識產權法院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為創新創造保駕護航;設立創業投資母基金和蓉漂人才發展基金,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在“政產學研用投”協同發展的新征程上,成都正闊步前行。(王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