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境下,中華傳統文化怎么教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安徽多地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與實踐、藝術類、體育類、益智類等種類多樣的課后服務活動。學生在進行剪紙創作。 新華社發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安徽多地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與實踐、藝術類、體育類、益智類等種類多樣的課后服務活動。小學老師在指導學生擊鼓。新華社發
在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安豐鄉出口洲中學,學生們在書法課上練字。新華社發
【新學期·新課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仁義禮智信到“天人合一”,從四時節氣到民俗風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明的巨大寶庫,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知來路方能明去處,傳承好、發展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十分重要。今年9月起,《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已開始實施。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以往,2022版新課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所有學科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新課標語境下,中華傳統文化怎么教?針對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和不足,如何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系統性地教授知識,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到實處,已成為大中小學教育的題中之義。
1.提升教師水平,增加人文素質
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成長有著重要作用,教師隊伍的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中文學院教授曹勝高看來,教師群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和學理的匱乏,是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學校面臨的最大挑戰:“由于目前大多數師范大學并未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這就造成大量教師并未系統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人文精神的基本學說、主要觀點和學理表達。”
以數學、物理、化學學科為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滲透?這不僅需要相關教師對古代的數學史、物理史和化學史非常熟悉,而且要能夠將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學術理路表達出來。
如何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培養一批具有人文素養的新時代教師,以適應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
群策群力,共同研討。2022年新的課程標準頒布以后,蘇州高新區秦馀小學各教研組利用每周教研組活動時間,組織老師們共同學習探討。語文組將新課標和校本課程相結合,通過經典誦讀的方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組更加注重對我國民族音樂的教學,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在研討中,教師們加深了對新課標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共同探索出適應校情學情的教學策略。
加強培訓,提升素養。曹勝高建議,師范專業要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設必修課程,讓師范生熟悉、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將其融入學科教育之中。此外,還要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訓,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編寫各學科傳統文化參考資料,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參考,使之能夠盡快理解新課標中蘊含的文化常識和思想理念。
2.優化課程體系,挖掘學科資源
學校教育,課堂是重中之重。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此前,教育部制定并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要求統籌各學科,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全覆蓋,形成縱向有機銜接、橫向協同配合的格局。
對此,黑龍江五常市雅臣小學美術老師付慧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提取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利用多媒體技術,開設藝術欣賞課程等。“在蘇少版美術二年級下冊《玉石文化》一課中,可以在講解玉豬龍這件玉器的時候加入視頻,讓學生對外形、功能、雕刻手法、含義等問題進行提問、講解和分析。”付慧說,“微視頻的加入增強了美術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講授過程由此變得親切而輕松。”
在語文教學中,誦讀古詩文、積累成語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在2022版新課標中,文化自信占據重要地位。我將它歸納為以下幾點:‘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會說漢語’‘我愛我的祖國’‘我要做祖國文化的傳承者’。”山東石麟小學語文教師劉召芳說。她要求學生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進行成語、名言警句和古詩的積累,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孩子從小對祖國的文化產生更濃厚的興趣,自覺成為祖國文化的傳承者。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教師郭晨光認為,在不增加學生負擔、不額外增設課程門類的情況下,依據實際情況改造或者利用原有的學科課程體系,將傳統文化因子與課程要素進行整合、重組,營造新型的課程文化,是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抓手。
“數學、物理教師可以挖掘和調動各類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如選擇古代的數學典籍(如《周髀算經》《九章算術》)。語文教師可以聚焦新課標提出的經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識、文化遺產等內容,組織文化主題單元,設計嵌入式的主題學習課程。”郭晨光建議。
除了挖掘學科內部資源,打破學科邊界以外,創建專業共同體也是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方法。郭晨光提出,應支持學校內部跨學科、跨教研組之間的合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從人文學科滲透,拓展到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
曹勝高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一是建立各學科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示范課,讓教師知道傳統文化如何與學科教育相融合。二是建立各學科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庫,讓教師備課有足夠的文化資源,能夠因地制宜地上好課。三是進行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四是編寫相關教學參考資料、教案、樣題、試題庫,讓教師理解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學科的走向和考核方式。”
3.涵養文化精神,推動長效實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應停留在知識講解、文字記憶的表面,更應該培育文化精神、滋養文化情懷,實現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功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郭晨光指出,中小學存在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認識理解流于表面,內涵把握不夠深入的問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很多時候僅停留在表面知識的傳授,并未使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思想精神起到實質性涵養。”她說,“還有一些學校具有強烈的推出學校特色和創新課程品牌的意愿,常常采取更快、更容易出成果的‘創意’和‘表演’,使學校的傳承教育流于表面化,功利且浮躁。”
在她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落到實處,應當形成教學浸潤、專題開發和活動拓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11月27日,杭州育才登云小學開展了“戲曲進校園”活動。昆劇表演藝術老師耿綠潔在講座中介紹了昆劇起源、行當、伴奏樂器、表演特色。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昆劇班的小演員們展示了《林沖夜奔》《游園驚夢》等片段,讓孩子們大飽眼福,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提升民族自豪感。
北京順義區建新小學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后服務,開設了創意涂鴉、青花古韻、篆刻魅力、墨色飄香、民俗手藝人等11個課程內容。青花古韻社團帶領學生體驗線描彩畫,將青花元素與兒童裝飾紋樣美有機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在教會學生認識、理解世界的方法,拓展格局、提升境界、健全人格。“要讓學生理解課程、課文中蘊含的傳統美德,知道優秀的人什么樣、怎么成長起來,尤其要關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和衷共濟、勤儉持家、樂觀自信等人文精神。”曹勝高說。
郭晨光補充,除了依托完整的課程體系來落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還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借助網絡媒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同時還要發揮考評方式的導向作用,以素養為導向,進一步規范學業水平考試、深化考試命題改革,完善考評機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長效實施。
(記者 楊 颯 通訊員 韓若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