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技能大師工作室:一抔泥土演繹百態 指尖藝術傳承匠心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非遺傳承人常天平在創作泥塑作品。(資料圖) 范宏偉 攝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泥塑非遺傳承人常天平的工作臺上,一個個造型各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小泥人,或揚場、或捆糧食,一場忙碌的“秋收”如火如荼地展開。
癡迷泥塑三十余載,常天平用一個個泥人展示自己身邊的生活,還原兒時和父母、親人一起農忙的場景,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都在他的手中被展示了出來。“我這么多年走鄉串戶積累了許多隴原大地的文化素材,我想通過自己的技藝把它們展示給更多人。”
兒時的常天平,從做木匠的父親身上,第一次體會到對匠人的尊重和敬畏,每次放學回家幫助父親做木工活,父親高超的技藝受到鄉親們的贊賞,這些經歷都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以后要做一個手藝人,靠這門技藝養家糊口的種子。
“受父親耳濡目染的影響,我從小就癡迷美術。”正是這份熱愛,在缺少專業指導老師的求學時代,常天平依然沒有放棄對美術的執著。1983年,他拜當地民間藝人——臨夏州積石山縣泥塑第五代傳人戚永武為師,用3年多時間專攻民間手工藝繪畫、泥塑等,后來又經多方求學、拜師學藝,不斷提高民間手工藝的制作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常天平找準了定位,專攻泥塑技藝學習。
圖為常天平泥塑作品展現豐收場景。(資料圖) 劉玉桃 攝
常天平說,苦于身居大山深處,沒有專業雕塑老師的指導,技藝提高遇到了瓶頸。為了開闊眼界、提高理論水平,1995年常天平自學考取了蘭州教育學院美術系,開始從素描速寫基礎、美術理論、中外美術史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地學習。
大學生活讓常天平更加系統掌握了專業知識,將雕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創作和雕刻的水平。1997年,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與全國著名的雕塑家何鄂老師共同合作,完成了酒泉市36尊仿唐代藝術風格的泥彩塑設計制作項目。
2022年6月8日,由甘肅省臨夏州泥塑非遺傳承人常天平制作巨幅泥塑群雕在張掖展出。(資料圖) 閆姣 攝
“與何鄂老師一起工作的3年,每一天都是課堂,我好像又上了3年大學。”常天平說,何鄂大師對工作一絲不茍的態度,對創作的熱情,鼓勵他找準自己的定位再融入藝術創作的諄諄教誨,為他以后獨立完成泥塑藝術創作與創新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3年的藝術時光是他后來進行“河州泥塑”創作的動力和源泉。
正是因為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常天平從十年前開始,摒棄了堅持二十多年的傳統泥塑雕刻,從敦煌壁畫、石窟雕刻轉變成更加“接地氣”的藝術創作,開始創作涉及農耕文化、田園生活、當代風貌等作品。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僅僅是讓人駐足觀看,要觸動靈魂,更要引起他們的共鳴,他希望用手中普普通通的工具雕刻出老百姓精彩紛呈的生活,用不起眼的泥巴創作出指尖上的泥塑藝術作品。
盡管近年來作品獲得多個獎項,也在全國各地進行展出,但是常天平說,每次看到自己的展臺前,有白發蒼蒼的老者駐足觀賞,泥塑作品讓老人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歲月,懷念回不去的鄉愁,他就覺得自己的創作很有價值和意義。
在創作的過程中,常天平也注重傳承人的培養。2017年,經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常天平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常天平成為領辦人。為此,常天平利用工作室,進行了更多的創作,培養了一批優秀學員。
“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建設非常及時,我們有了固定的場所,更加能安心創作。”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一批優秀的作品在此常年展出,供省內外游客參觀欣賞,他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民間手工藝的藝術魅力,也希望這些小小的泥人能讓大家領略到隴原大地厚重燦爛的文化。(楊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