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看久久黄色一级片,人人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善教樂學“思政課” 潤心立德育新人

——內蒙古大力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2022年12月30日08:2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善教樂學“思政課” 潤心立德育新人

  學生們講述“草原母親”都貴瑪的感人故事。資料圖片

  內蒙古自治區各學段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教材。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民族實驗小學的學生們領取新教材。資料圖片

   近期,在內蒙古自治區各大中小學,一支由學校優秀思政課教師組成的北疆青年講師團,正把黨的二十大精神送進課堂——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華小學,自治區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實踐中心副主任劉穎結合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神舟十五號、十四號乘組“太空會師”節點,講授思政課《最好牧草為航天 長大也做“摘星人”》,1400名師生線上聽課;

   在內蒙古工業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班主任侯雷在分享抗疫故事時說,講好思政課十分重要,要引導學生理解偉大抗疫精神的豐富內涵,深刻體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是我們黨、國家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在庫倫旗第二中學,來自通遼市委黨校的趙淑芳講授《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學生們受益匪淺……

   同時,2022年11月以來,內蒙古各高校開展了“講紅色故事”“唱響紅歌”云端接力賽。學生們把“三千孤兒入內蒙”“齊心協力建寶鋼”等黨史故事,創作成音視頻作品在網上展示,展現了莘莘學子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賡續紅色基因、激發愛國心、強國志的時代風貌。

   2022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強調,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旗幟,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共同守衛祖國邊疆,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在新時代繼續保持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重要論述,以“四史”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大中小學推進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和布局;大力培養提高思政課教師隊伍素質,創新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法,善教樂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為“大思政”立柱架梁 激發“鑄魂師”職業自豪與榮譽

   內蒙古師范大學思政課教師張瑞軍的課堂很受學生歡迎。走進內蒙古師范大學,調研組觀摩了他的思政課。在講述偉大建黨精神的課上,張瑞軍是“總導演”,各個班級將偉大建黨精神通過故事會、小劇本、小情景劇進行互動學習。通過周密策劃醞釀,《覺醒年代》、井岡山、延安窯洞、焦裕祿等被學生們搬上自導自演的舞臺。學生們為了表演好,認真預習、查找資料,感受歷史事件的價值,揣摩歷史人物的思想品格。學生們說,思政課活起來了,大家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第一屆內蒙古自治區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技能大賽上,張瑞軍的思政課獲得第一名。內蒙古出臺政策,獲得思政課大賽第一名的教師,有資格獲得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張瑞軍不僅被授予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還被提拔任用為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張瑞軍感慨道:“躬逢偉大時代,思政課教師大有作為!”

   調研組了解到,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將思政課建設擺在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位置,將思政課建設任務要求納入自治區政治巡視、領導班子考核指標體系和黨建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頂層設計,先后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若干舉措》兩個制度性文件。

   崗位津貼、績效考核、職稱評定、項目申報、評先評優向思政課教師傾斜。設立思政課教師崗位津貼,納入績效工資管理;在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工作中,單獨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別,保障思政課教師專業技術高級崗位比例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思政課高層次人才將納入自治區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在自治區社科規劃項目、社科基金項目、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等中專門設立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并逐步增加經費投入……這一系列硬核措施從加大投入保障、深化改革創新、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為思政課提質提效“立柱架梁”。

   內蒙古為“大思政”進行內容和操作的“三同一通”架構設定: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建設“同頻共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思政課建設“同心同行”;通過集體備課與培訓,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共同成長”;教材教學、教師隊伍、教研科研一體化,大中小學思政課體制機制建設實現跨學段“協調貫通”。

   目前,內蒙古全區共抓共建思政課意識濃厚。2020年開始,18位自治區黨政領導干部到高校作形勢政策報告并隨堂旁聽思政課,各盟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走入思政課堂聽課、講課成為一種制度。名家大儒進課堂、先進模范人物進課堂、學生現身講述進課堂,學校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

  名師引領“同備一堂課” 思政隊伍能力大提升

   上好思政課,教師是關鍵。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入腦、入心,取決于思政課能不能吸引學生。針對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學歷專業不一、學生年齡不同的現狀,內蒙古通過名師引領“同備一堂課”,對思政課教學方法進行示范培訓,提高教師能力,提升思政課質量。

   內蒙古在全區建設了東、中、西三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訓基地,其中西部片區設在包頭師范學院。調研組走進包頭師范學院,了解思政課教師培訓情況。

   黨的二十大閉幕后,自治區教育廳第一時間在包頭師范學院舉辦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學習二十大精神 同上一堂思政課”學講研思活動。內蒙古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高校輔導員、大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3萬余人聆聽學習。

   學講研思活動邀請來自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咨詢委員會、吉林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專家,就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討。

   在教學展示環節中,內蒙古自治區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副組長張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宋振美、包頭市服務管理職業學校李曉風、包鋼第五中學陳璐和包頭市第五中學周彥、包頭市青山區一機二小李忠華、包頭市新世紀民族幼兒園孔瑞英等老師分別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進行了精彩的教學展示。

   專家們認為,本次活動第一時間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堂,做到了大中小學思政課抓手有形、受眾有感、教育有效,實現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目標。

   學講研思活動從“學”字入手,在權威專家的指導下深入研學了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在“講”上,將專家“指導講”和各學段優秀教師“示范講”有機結合起來;破題于“研”上,緊密結合不同學段認知規律,深入探討如何把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有效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最后落實到“思”上,引導廣大思政課教師回歸教學主渠道,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教學實踐。

   調研組查閱培訓記錄發現,2022年以來,內蒙古先后舉辦了21場集體備課學講活動,受眾達63萬人次。

   呼和浩特市蘇虎街實驗小學思政老師武倩茹體會說:“有名師指點,教學內容和方法更加合理,更加吸引學生。各學段思政課教師邁出各自的‘一畝三分地’,跨學段交流,開闊了視野。這是個共同成長、不斷提高的大平臺。”

   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智說:“思政課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有利于準確理解和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統一思想共識、匯聚集體智慧、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內蒙古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組長李春暉教授介紹,在“學黨史 強學科 興課程 育新人”“同上四史思政大課”線上共學活動中,內蒙古組織了多校聯動集體備課會。會上集中研討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體系,精心打磨教學重點難點,提升了課程質量。

   調研組了解到,在思政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工作機制下,內蒙古各高校與當地中小學校結成“共建對子”,共同開展集體備課,實現內容方法共學共享。建成了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資源平臺,及時發布和更新示范課視頻、課件、講稿和教學資源包,供高校、中小學班主任開展專題教學、班團隊會使用。研發全景游學、AR仿真課程等平臺,打造“青春領航分享會”“北疆云思政”“牢記囑托 奮進北疆”“青年說”“師者說”等共建共享育人矩陣,實現了思政課資源“云分享”。

   在思政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工作機制下,一批優秀思政課教師成長起來,內蒙古各高校已建成33個名師工作室,成為引領思政課提質提效的示范團隊、教學骨干。

  小課堂大社會 “石榴籽主線”貫到底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內蒙古供各幼兒園和小學的一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石榴籽’繪本叢書”正式出版發行。叢書共12冊,每冊完整講述1個民族團結進步故事。叢書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營養,從民族團結進步故事中選取了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等12則故事進行創作,力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教育引導廣大少年兒童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2021年起,內蒙古加強統籌謀劃,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全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對不同學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和途徑等進行明確要求,制定了《關于在全區大中小學校(幼兒園)全面深入持久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施方案(2021—2025)》,在學科融入、專題教育、主題實踐、校園文化等方面形成豐富成果、構建長效機制,讓愛我中華的種子扎根青少年心中。

   自治區教育廳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同上一堂課”活動——每個學期第一課,全區300多萬名大中小學生一起共上一堂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思政課,成為現象級“思政金課”。

   作為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潤物無聲、打動人心?用好社會資源講好大思政課是內蒙古各地各校實踐探索中共同的“法寶”。

   一個周三的下午,包鋼第一實驗小學四年級六班的學生走進包鋼集團“齊心協力建包鋼”展廳進行研學實踐,從一幅幅歷史照片、一個個模擬場景中,尋找父輩和老師們經常講述的那些“各族青年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內蒙古建設邊疆,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園”的動人故事。“從歷史照片中看,當時這里物資、設備、技術等都很缺乏。真沒想到,在那樣的條件下能建起那么大一座鋼鐵廠。這真的是全國各地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學生王宇博感慨地說。

   2021年暑期,內蒙古大學212支隊伍、累計超4000名學生組成的社會實踐團隊,分赴陜西延安、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草原母親”都貴瑪家鄉等開展調研。他們深入紅色展館、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觀看黨史文獻紀錄片、紅色電影。紅色故事、革命文物、紅色檔案持續滋養著學子們的心田。

   內蒙古師范大學深入實施培根鑄魂工程,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陸續推出了“石榴籽·好聲音”“石榴籽·大家談”“石榴籽·微課堂”“石榴籽·踐行動”等20余個子項目,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教務科研處處長王曉紅表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各類學校教師、校長培訓的第一課,并且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

  培根鑄魂工程永遠在路上

   內蒙古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正在破題,一些經驗成效具有啟示意義。

   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式地開設思政課,是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打破學段壁壘、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機制入手,逐步推動全區大中小學思政課在教材建設、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教師隊伍等各方面逐一破題,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不斷更新迭代。其中,集體備課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讓層次不同的思政教師針對學齡不同的學生有了授課的好內容、好方法,教學效果得到提升。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師生思想動態調查顯示,99%以上的大學生非常認同思政課的效果;98%以上的大學生非常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99%以上的大學生對青年成為強國一代表示有信心。總體上,內蒙古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更加鞏固,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更加堅定。

   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加強教師配備。各級各類學校明確思政課教師配備要求,嚴格核定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優先保障思政課教師招聘,持續加強中小學專職思政課教師配備。截至2020年年底,內蒙古全區高校專職思政課教師新增190人;教師結構持續優化,49歲以下中青年教師占比74.43%,較2019年年初增加19.56%;專業水平明顯提升,高級職稱占比38.42%,較2019年年初增加10.42%。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思政課教師只有自己信仰堅定,才能講得有底氣,講深講透,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要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要求”選派和培養合格的思政教師。內蒙古打造思政名師,思政課堂走向社會,就是要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學校也可以借用外力,爭取每一節思政課都引人入勝,讓學生受益終身。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任重道遠。要繼續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按照學段特點和認知規律合理設計育人內容和形式,在中小學開展“講故事、知中華”“國旗進班級”等活動,在大學開展“學黨史、鑄豐碑”“青春告白祖國”等活動,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分眾化教育,開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有效載體,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校、示范班、示范宿舍,讓“五個認同”“三個離不開”思想在師生心中深深扎根。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記者高平、王瀟,內蒙古黨委宣傳部講師團趙永光,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包革命、劉惠、郝文婷、孫夢云,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拓俊杰)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