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打灰”挺好的:朋輩分享力破專業偏見
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對土木行業的沖擊、某某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招不到人、某央企施工人員因吐槽土木行業現狀而被辭退……面對互聯網上諸多對土木行業的調侃和流言,許多土木工程專業的同學變得迷茫了。
這個行業的實際情況究竟是怎樣的?近日,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以“我在‘打灰’挺好的”為主題,開展系列約稿活動,邀請在土木工程領域就業的校友分享“打灰”工作的真實情況。
“打灰”原指在施工單位澆筑混凝土。由于土木工程專業特性,畢業生多需要前往施工現場進行實訓,“打灰”一詞因而成了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指稱就業去向的代名詞。
在施工現場“打灰”,為什么會是“挺好的”?這背后其實是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為改變學生就業觀念所作的努力。
當“打灰”成了全網黑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專業鐵道方向的畢業生陳智欣還記得,填報高考志愿時,搜索“土木”出現的標簽多是“好找工作”“賺得多”“夕陽產業”等。因為對此比較感興趣,她還是在專業志愿表中填了“土木工程”。
隨著互聯網上越來越多土木工程從業者分享工作經驗,了解土木工程專業就業的渠道變得更為多樣。學生們聚集在社交平臺的土木專業up主的視頻下,看到了員工在工地摔下深井、在烈陽下嗆灰、深夜與工人發生爭執等畫面。這類視頻被戲稱為“勸退圣經”,相關視頻的最高播放量高達數百萬次。
在關于土木工程專業的討論中,出現頻次最多的關鍵詞變成了“天坑”,“提桶跑路”也一度成了行業黑話,勸誡高中畢業生不要學土木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西南交通大學招生就業處董鵬飛老師認為,為了博取流量,網絡上很多視頻突出展現工地生活的臟亂差。不少同學容易被這些聲音影響。
“這些討論無疑給從事或即將從事土木行業的工程人員心里蒙上了一層陰影。”就職于一家橋梁特種技術公司的鄧術鑫說。
鄧術鑫今年27歲,2021年碩士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如今是一名技術管理人員。他認為,不要讓一些言論蒙蔽了自己,土木學子該如何選擇,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分析,不要盲從。
慢就業與招聘難的雙重怪圈
學生們的就業選擇體現了這一點。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負責就業工作的輔導員李裕接到了一通來自學生家長的電話,要求學校幫助孩子取消已簽約的三方協議。
“孩子簽約時自己沒想清楚,我們也比較希望他繼續深造。”一名跟某工程單位海外公司簽約的學生家長對李裕說。
考研成為學生們的第一選擇。根據李裕統計的數據,該校土木工程學院今年的意向考研率已經過半。以陳智欣所在的宿舍為例,4個人有兩個保研、兩個考研,“沒有人想直接去工作”。
這讓前來招聘的企業犯了難。在2023屆畢業生春招宣講會中,一些工程單位的宣講會出現了空場。“來招聘的老師比學生都多。”李裕說。
在雙選會現場,工程單位的展臺少有人問津。相比之下,來自廣東省云浮市某縣城事業單位的展臺前顯得門庭若市。
事實上,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找工作并不難。
“我投了3份簡歷,3份都過了。”投身春招大潮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專業橋梁方向畢業生蒲思涵發現,“只要不是掛科特別嚴重,投工程單位基本都能進。”
李裕統計了來校招聘的崗位數量與畢業生數量,平均每個畢業生可以選擇10個崗位。
“希望學生們能聽聽朋輩的聲音”
企業招聘難,學生求職意愿低,已經成為橫在學院就業工作前的一道坎兒。“傳統的就業指導方式效果不理想,運用朋輩力量效果會不會好一些呢?”思維轉變后,李裕立刻邀請了幾位已在工程行業任職的校友,寫下自己的工作故事。
在給學弟學妹的信中,鄧術鑫如數分析了工程單位的優缺點,對工作環境、工作強度進行了細致講述,也澄清了一些認識的誤區。他說,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正在深刻地影響土木行業的科技創新和管理變革,未來的橋梁維修、加固、改造、管養將面臨巨大的市場需求。
“特種公司現在所從事的業務,就是土木工程行業正在并將繼續發生的領域變革,說不定就是未來的‘風口’。”鄧術鑫對學弟學妹們說。
西南交大工程力學專業2017屆畢業生張伯聰結合自己的經歷介紹:在生產任務繁重的“打灰”行業中,工程單位給予的晉升機會非常多,“在技能提升、管理經驗成長兩大方面表現相對優秀的員工,平均每兩年就有一次崗位升調機會”。
作為女生,西南交大鐵道工程專業2020屆畢業生孫雪敏在給學弟學妹的心中也分享了自己曾經的困惑。她說,2020年7月帶著忐忑的心走進了工地,迷茫、無措是當時的狀態,“那段時間不斷地否定自己,不知道自己干這份工作的意義在哪兒”。
但同事的關心、領導的幫助,讓孫雪敏度過了那段“不太光明的時段”,留在了工地,留在了建設一線。她在2021年參加了幾個成果賽,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極大地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這兩年的工地生活過下來,能感覺到它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比預想中要友好很多。”孫雪敏說。
這些“打灰”故事被投放在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平臺中,最高的一篇閱讀量已經超過1300次。在投稿中,校友們詳盡地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內容和經驗感悟。無論是在城市中的項目部創建三維模型,還是在鐵路建設現場完成日常測量和結構設計,校友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踐行著“打灰”事業。
在看到母校的約稿活動后,已經工作近一年的該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王清也希望講講自己的故事。
“大三時我也抵觸去施工單位,但我和輔導員、學長聊了聊,最終還是選擇去試一試。”王清說,“企業的待遇不錯,去了才發現真正的工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如今,作為校友的王清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分享,能讓學弟學妹客觀看待“打灰”生活。
目前,“我在‘打灰’挺好的”約稿活動已經收到來稿20余篇。朋輩的分享讓陳智欣有了別的想法。在與校友和輔導員交流后,她還是決定去雙選會中試一試。
“畢竟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苦與累,排斥工作并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要擺正自己的定位。”陳智欣說。
(郭歡欣 記者 王鑫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