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看久久黄色一级片,人人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大中小學如何攜手上好“大思政課”

2023年04月27日08:3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一年前的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部署。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已整體進入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的新階段。為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發展特別是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情況,光明日報記者會同中國人民大學團委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北京、上海、福建、陜西、四川、新疆等16個省區市30多所大中小學,面向近百名思政課教師、大中小學生、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調研,在深入分析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實施狀況、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對策建議。

原標題:大中小學如何攜手上好“大思政課”

新學期伊始,廣東省深圳市赤灣學校的思政課堂上,二年級小朋友崔伯函在親手繪制國旗、了解“五星”含義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祖國、“愛國”的理解;在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初一(2)班陳文杰上完思政課后,興奮地告訴調研組:“我們的‘小夢想’和中國夢密不可分!”;北京大學法學院學生劉路午,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內在邏輯和顯著優勢……

從小學到大學,從孩童到青年,按照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久久為功的龐大系統工程。

護航青少年“拔節孕穗期”,一體化建設成效顯著

2021年年底以來,由大中小學、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共同組成,覆蓋全國32個省區市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相繼獲批立項建設,這是各地突出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推動“大思政”建設的縮影。近年來,各地著眼于循規律、建體系、強機制、重保障,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育人實效更加明顯——

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課堂是主陣地。如今,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斷得到改革創新。

在新疆塔城,烏蘇一中的老師們把思政課開在了聞名遐邇的小白楊哨所,帶領同學們“沉浸式”體驗邊防戰士的一天。“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看得見、摸得著,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洗禮。”蔣欣潔老師說。類似的情景模擬、實踐鍛煉等“互動式”“體驗式”“案例式”教學手段,如今被各地廣泛引入課堂教學。在湖南常德,河洑鎮匯華聚寶小學的老師正在給學生分發蠶卵。一直到6月末,老師都會帶領孩子們孵卵、采桑、養蠶、繅絲,最后制成桑蠶制品。學校將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在校園設立“勞動小能手”光榮榜,打破了以往將學業水平作為評判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

隨著“大思政課”建設深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同向發力的育人效應充分顯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青年教師釋啟鵬告訴調研組,在專業教學中,他運用中國豐富的歷史實踐來解讀政治學理論的新概念新范疇,“把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政治學專業教學,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與專業教育形成協同效應”。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隨著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的教育教學資源面向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開放,“周末理論大講堂”“青椒論壇”等活動吸引了大量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參與。涵蓋集體備課、培訓培養、實踐研修各環節在內的大中小學一體化教研機制的確立,讓教師能夠有機會了解其他學段思政課程的知識結構,提高適應一體化建設需要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中學思政課教師包麗筠告訴調研組:“與高校的專家學者交流學習、同堂備課的機會變多了,這為我們基礎教育階段思政課教師拓寬了職業成長空間。”

一體化建設效果,歸根結底要由立德樹人成效來檢驗。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發展追蹤調查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的愛國意識、社會服務與奉獻意識、集體觀念、社會公共意識等能力素質較強,對德育的自我評價顯著高于智體美勞等其他四個方面。

思政課辦得怎么樣,學生最有發言權。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華山路小學六年級學生張宸東覺得,現在的思政課親切有趣:“老師會給我們講故事,帶我們做體驗活動。”調研組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思政課,對思政教育不抵觸,以往思政課“呆板說教”的刻板印象逐漸被打破。

中國人民大學延河講師團兩年多來已通過“送課上門”形式,向全國3000余所中小學開展宣講。“在四川省馬邊縣民建小學的一次活動結束后,有個小朋友跑過來告訴我,長大了他也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青年講師薛思齊說:“那一刻,感覺自己為孩子埋下了一顆信仰的種子。”

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余秀蘭教授表示:“未來,接受從小學到大學完整階段的學歷教育將是每個中國人可預期的教育選擇,勢必會對大中小學育人體系的進一步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資源統籌更加有效——

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到“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內涵和外延的變化意味著從“思政小課堂”到“社會大課堂”的轉變,必須更加有效調動各方面思政要素,構建起結構優化、層次銜接的“大資源”平臺。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張曉京看來:“高等院校智力資源密集,發揮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論及相關學科的支撐作用,能夠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中起到重要引領作用。”目前各地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均由高校牽頭,“這將充分釋放高校資源優勢”。

上海高中生小姚,已經“刷”完了好幾門“中國系列”思政課選修課程,“很過癮,因為每堂課都是由一所大學里最專業的老師來講”。該系列課程全部依托上海高校打造,“一校一課”,目前已經面向中小學延伸。

得益于天津市設立的思政課協同創新基地,天津小學生小劉走進天津科技大學的生物實驗室,接受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啟蒙科普課程。“這堂課由大學老師給小學生講,看起來高大上,其實很接地氣。”相關負責老師說,“這既是為了科普,更重要的是幫助同學們從小點燃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班會課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大學和我們建立了幫扶關系,開展‘手拉手·心連心’遠程班會課,請大學生們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激勵大山里的孩子們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目標。”云南省怒江州蘭坪縣蘭坪一中班主任郝亮告訴調研組。

構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還充分激活了“社會大課堂”。最近,北京光明小學四年級學生梁鑄德帶著弟弟,來到了中軸線上的大柵欄胡同,參加古建筑參訪活動。在實踐觀察中,他們認真了解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對于尚處于認知發展階段早期的青少年學生,將思政教育融入現實場景中,會產生更真實的觸動。

無獨有偶,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史專業學生邢夢姍最近正在修改關于古都歷史文化傳承的論文,即將投稿參加一場學術賽事。這些活動都來自不久前啟動的“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把北京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沉浸式”傳統文化體驗課堂。

像這樣的“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近年來全面鋪開,為思政教育提供貫穿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鮮活教學資源。

平臺機制更加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充分體現在黨的教育方針中,把對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這也成為開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理論支點和本質要求。”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指導組組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秦宣說。

2021年年底,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各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等機構陸續組建,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咨詢指導功能。“專家委員會就各學段思政課講什么、怎么講、講多深等問題提出極具針對性的指導意見。”貴州省畢節市第二實驗高中黨委書記蔣劉恩在訪談中提到,“這種關于教法的指導很有必要,對一線教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各地把“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作為打造“大思政課”的重要抓手。在浙江嘉興和陜西延安,兩地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立了大中小學紅色文化一體化傳承聯盟。全國青少年延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吳蓓老師介紹,他們致力于突出延安精神主題,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不同學段的青年學生定制不同的紅色文化體驗方案。這些創新,為健全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的平臺機制提供了保障。

貫通銜接困境仍存,一體化建設亟待迎難而上

兼顧“整體”與“分段”的教育理念有待加強——

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師對大中小學思政課程體系缺乏整體把握。一些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反映“只熟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且“自身的理論基礎也不夠厚實”“往淺講沒意思、往深講沒底氣”。大中小學對思政教育工作的整體性和統一性認識還有待加強,“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各人自掃門前雪”,只強調實現本學段教育目標的情況依然存在,影響了“貫通”的有效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思政課教師虎旭昕認為,“一方面,思政教育知識體系內在貫通,價值觀念內在自洽。另一方面,人的成長是一個不能被人為‘割裂’的連續過程。因此,大中小學不能忽視個體發展的連續性,如果各學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現斷層,將會導致學生在進入下一學段時身心適應困難”。

基于“共識”與“輔助”的互信關系尚需完善——

在思政教育的現實場景中,學校引導力不強、家長參與度不高、社會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學校歷史老師張萌坦言:“要讓剛從小學升中學的孩子了解晦澀的、遠離他們實際生活的歷史知識是很困難的,孩子們總是會問你為什么。可以讓他們問問家里長輩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諸如改革開放等,增加孩子們的感性認識。”此外,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社會是育人資源的寶庫,“除了課堂教學,最好能夠帶領同學們去博物館、檔案館好好看一看”。

各教育主體之間的責任模糊、錯位甚至缺位,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效。“家校社都是青少年成長的真實環境,各自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至關重要。”蔣劉恩表示。

“學科”與“學段”的匹配銜接不夠順暢——

長期以來,由于學段分割、學科壁壘,思政課形成了各講各的、“單兵作戰”的局面。廣西科技大學團委書記朱廣生坦言:“各環節都在使勁兒,但是形成的育人合力卻打了折扣。”

在思政課教材中,知識內容簡單重復、缺失脫節的現象同時存在。上海市位育中學學生發展中心副主任、政治教師徐振霖在訪談時指出:“有的知識初中講過了,高中繼續講,在學生看來就是一遍遍刷存在、搞記憶,弱化了思政課教學的層次性;有的內容想要聯系社會現實問題,卻往往落后于現實,未能直擊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有時過分淡化學科理論,導致基本原理解讀不夠,好似‘軀體失去了骨架’。”教師們普遍認為,各學段、各學科的思政教育內容缺乏匹配與銜接,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就很難達到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的教育目的。

統攬全局、多元共治,謀劃一體化建設未來之路

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精準把握一體化建設的題中之義——

“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增強教師培養、教材編寫、課程標準、評價機制等各方面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秦宣告訴調研組,成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就是為了“著力解決銜接性不足、區分度不夠、資源整合不充分、協同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實現思政課教學在功能定位、目標指向、內容供給上的同向發力”。

要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前提是要在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等根本問題上達成共識。中央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胡靜認為,關鍵是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形成互補互助、相互支撐的育人協作,“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生態和家庭氛圍”。

在育人陣地上下功夫,促進思政課程的內涵式提升——

要以課程改革作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穩步推進各個階段建立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展的“大思政”格局。“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張曉京指出,青少年的身心和認知發展是一個由稚嫩到成熟的過程,必須依據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和教育立德樹人的內在規律,分學段、分層次地設置思政教育目標、選取教育內容,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育人成效。“要從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出發,從日常體驗和成長經驗出發,從好奇心和求知欲出發,從每個人個性發展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推出一批立意站得住、老師講得通、學生學得進的‘思政金課’。”

“要處理好‘要我學’和‘我要學’的關系,推動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深度融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鄭州大學)辦公室副主任聶娜認為,要讓故鄉的一草一木、熟悉的街道鄉村、耳熟能詳的賢士英模、有形無形的非遺瑰寶走進思政課,在課堂內外實現思政要素的滲透,實現通俗化和深刻性的協調統一。

在育人隊伍上下功夫,推動思政教師隊伍的融合式發展——

要構建全員參與的“綜合性”“立體式”思政育人工作體系,開展全周期、系統化的思政教師培訓。“有好老師,好課程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張萌立志把自己的歷史課講生動、講鮮活,“我從大學圖書館中借出一些革命時期的漫畫、圖集,向學生們展示這些文獻資料,就是為了讓他們在真實感受中理解祖國的偉大歷史變革。”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張鑫告訴調研組,可以通過教師交流、輪值輪崗、集體備課等方式在大中小學不同學段之間、不同地區之間建好“接口”,相互輸送人才、成果、資源,促成合作,“尤其是充分發揮高校、社科院等馬克思主義研究機構的‘傳幫帶’作用”。

要講好“大思政課”,就要有“大師資”,除了思政課教師,其他專業課教師、教輔人員、離退休老同志等都有可以發揮的優勢,還可以擴展到“自帶流量”的專業大咖、行業模范、平凡英雄、朋輩榜樣等,讓他們走進思政課堂“開講”“圈粉”,真正引領各年齡段學子自發求真向善、有所作為。

在育人要素上下功夫,探索思政教育載體的立體式拓展——

扎根“千里沃野”,才能“茁壯生長”。對于正在接受教育的“00”后、“05”后甚至“10”后而言,他們對國家的發展和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有所感知的,但要有更深入的認識,就需要更豐富的載體和場景。要充分把握育人規律與個性化成長需要的協調統一,主動挖掘和整合育人資源,搭建各種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習、生活、成長平臺,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層次學生的現實需求。

“要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共同走進歷史遺跡、重大事件現場,感受城市鄉村的變化,引導青年學生把時代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體驗結合起來,在國家發展和事業推進中找到自己成長的歷史坐標,感悟自己的歷史責任。”常年負責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的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程正雨指出。

專家、教師們還提到,要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前預判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更有效地開展思政教育,使信息技術發展和實際工作格局協調同步,線上資源和線下教育雙線協同發力。

(作者: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中國人民大學調研組:丁莉婷、任昊晨、公欽正、吳秋翔、汪元)

(記者:肖人夫、盧重光)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