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特色課程、城鄉結對幫扶,重慶市巴南區完善美育工作機制
成長之路,與“美”同行(解碼·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圖為魚洞第四小學藝術節上,學生們在畫畫。 |
核心閱讀
挖掘特色,打磨近600種特色課程;結對幫扶,城鄉學校資源共享;綜合評價,學生的愛好得到充分鼓勵……近年來,重慶市巴南區在課程、師資、管理三方面發力,以美化人,將美的種子播撒進孩子們的心靈深處,讓藝術添彩成長之路。
在泥陶課上捏出一個個充滿創意的擺件,孩子們的創造力被喚醒;
在黃桷樹下,師生伴著微風哼唱童謠,感受旋律的美妙;
在“線上+線下”融合課堂,山里娃通過大屏幕與城市學生共上一堂音樂課……
這些場景,得益于重慶市巴南區“讓藝術扮靚人生”的美育理念。近年來,巴南區在課程、師資、管理三方面聚焦發力,深入實施美育課程改革,不斷完善美育工作機制,著力提升美育教師素質,以美化人,將一顆顆美的種子播撒進孩子們的心靈。
一校一品
打磨近600種特色課程
“同學們,把眼睛閉上,仔細回想自己最喜愛的動物長什么樣子?有什么特征?具體是什么形狀?”
巴南區魚洞第二小學泥陶課工作坊里,在老師沈銳的引導下,一只只萌趣的小動物在孩子們手中成形。
“閉著眼睛玩泥巴也叫‘盲塑’,離開了視覺的輔助效應,對手腦協調能力提升很有幫助。”沈銳說,“為了上好這門課,我學了心理學、色彩學。”
泥陶課是學校的招牌課程。“班上有20余件作品被中國雕塑博物館、耀州窯博物館、榮昌陶博物館等永久收藏。”說起這些,沈銳頗為自豪。
不僅魚洞第二小學有特色泥陶課,在巴南區,許多學校都有獨特的美育課。巴南中學的陶藝、魚洞第四小學的綜合材料制作、惠民小學的版畫、南湖小學的刮蠟畫、花溪中學的葫蘆絲、重慶市實驗中學的梆鼓舞、花溪小學的合唱、木洞小學的木洞山歌……巴南區已建成30所區級、11所市級藝術特色學校。巴南區教委主任唐澤奎說:“目前全區已實現‘一校一品’,各有特色的課程,推動了學校美育工作的改革發展。”
“如何避免同質化,是在‘一校一品’建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美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郭昕說,“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開展特色化授課,能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自主性。”
“一校一品”的背后,是教師的匠心。
前些年,沈銳利用暑假上了為期一周的少兒泥陶公益培訓,她特意帶上4歲的女兒一起上課。“農村學校開展美術教育面臨不少困難。”沈銳曾在鄉村學校工作,“一旦更換老師,課程往往面臨中斷。”
“為解決師資力量不足導致美育課程難以為繼等問題,我們鼓勵學校推行‘名師工程’,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積極研發課程、開發教材。”唐澤奎說。
隨著“名師工程”推進,一批教師成為區級藝術“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沈銳就是巴南區小學美術“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購置相機、添置燈光、布置展臺……利用假期,沈銳完成了泥塑校本課程的視頻編輯和制作,可供其他教師教學使用。
目前,巴南區各學校共開發了近600種校本課程,其中共有30多個學校的150余個特色課程被評為國家級、市級精品課程。
以城帶鄉
藝術學科教師結對幫扶
一天午后,3名老師和一個班級的學生,將教室“搬”到了校園內的黃桷樹下。
“小貓遇見大老虎,搖頭擺尾裝師傅……”同學們閉上眼睛認真聽歌。老師問:“你們還聽到了什么聲音?”“鳥叫”“有3只”“不,很多只”“還有鳥兒揮動翅膀的聲音”……孩子們爭先恐后回答。
這堂別具特色的音樂課,是巴南區音樂教研員周麗娟和魚洞第四小學骨干教師團隊,與巴南區界石小學音樂教師易高東一同磨課的結果。
地處重慶主城的巴南區,有45%的中小學分布在山區鄉鎮。為此,巴南區開展藝術學科結對幫扶,10個中小學教育集團24所學校、4個初中學區22所學校、10個小學學區65所學校合作共建,促進區域內城鄉美育均衡協調發展。
密密麻麻的聽課記錄、無數次的理念碰撞、一遍遍的試講復盤,為了上好音樂課,易高東和結對團隊反復打磨,最終選擇歌曲《貓虎歌》作為音樂課的內容。
怎么講課?“二年級孩子較小,要從生活、感受和興趣入手,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音樂。”老師們達成了一致。
據介紹,界石小學共2885名學生,僅有9名藝術教師。如今,魚洞第四小學作為指導學校,面向界石小學開放師資培訓、學區教研等,3年來兩校開展師資共培活動15場,培訓教師207人次。
“在師資隊伍上,我們實施以城帶鄉學區制,推動城鄉音樂、美術教師互派、走教,近年來城鄉美育教師年均交流50余人次。”唐澤奎說:“農村專兼職美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多名美育教師在全市賽課活動中獲得一等獎。”
因材施教
藝術教育沒有標準答案
“姜啟帆同學可以在美術課上畫漫畫!”
打開魚洞第四小學五年級二班學生姜啟帆的筆記本,一行字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原來,一次課上,美術教師石琪發現姜啟帆將腦袋埋在桌子下,走近才發現是在畫畫。看到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石琪不僅沒有批評,還指導他開始漫畫創作,如今姜啟帆已有厚厚一摞原創作品。
“這幅漫畫畫得真好,應該積分。”石琪一邊說著,一邊將姜啟帆的畫作拍照上傳。魚洞第四小學有一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記錄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美育素養培養的點滴。點擊積分小程序,進入姜啟帆的頁面,他已經獲得了不少分數。
走進校園內的“積分銀行”,架子上擺放著課外書、筆記本等各色物品,下方有相應的積分標價。“還有別的獎勵,比如與自己最喜歡的老師合影、點播一首喜歡的歌等。”三年級的董婉如說。
“積分只有老師和家長可見,不是為了排名,而是鼓勵孩子全面發展。”魚洞第四小學校長龔勝利說,“教育質量不能僅以分數來評價,我們想通過這一方式,讓老師和家長更重視美育。”
“藝術教育沒有標準答案。”郭昕說,“這種評價系統鼓勵孩子在藝術的氛圍里自由生長,聯想與創造,開拓與創新,回歸藝術教育的初心。”
唐澤奎說:“近年來,巴南區出臺中小學美育改革和發展行動計劃,制發關于區級藝術素質測評等近10個專門文件,健全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學校藝術工作自評和藝術教育年度發展報告三級考評制度,納入學校督導評估考核。”
“將美育‘種’進校園,下一步我們將打造區級智慧美育藝術素質測評服務云平臺,完善學生測評系統、學生成長檔案系統、教師評價系統、教育管理系統,為孩子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唐澤奎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0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