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學,那些讓我成長的瞬間(海外學子看海外)
希臘扎金索斯風景。 |
以實踐描摹未來
碩士和博士期間,我的學習研究方向是“中西翻譯與跨文化傳播”,在學習之余,我常常會積極尋找一些同專業方向相關的實習與實踐機會。
之前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是高校教師,在課余時間,我會教西班牙語。從有考試、升學需求的西語專業學生到西語零基礎的海外華人,我教過的學生類型頗豐。
學生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剛隨家人來到西班牙定居、年過花甲的中國阿姨。阿姨沒有任何西班牙語的基礎,于是我們從最基本的字母開始學起。就這樣一字一句學習,一個學期過后,阿姨已經可以用西語跟本地人進行基礎交流了。
阿姨感謝我教會了她這門語言,讓她在別國他鄉擁有了打開自己的機會,而我也從她的身上真切感受到“活到老學到老”的箴言。因為這段學習經歷,我們最后還成為了“忘年交”。
我還會積極尋找一些中西翻譯方面的實習,參與過海內外文學作品及其他類型文本資料的譯介與審校工作。
都說翻譯其實是“雜學家”。在翻譯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我得以在不同程度上接觸到商業、法律、醫療、旅游等中西社會生活中的多個領域,參與并見證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推廣,以及海外文化中的精華向我國推介,真正將自己專業中的“跨文化傳播”落到實處。
上述種種職業實踐,不僅使我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更深入的思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對所學專業的知識理解,可謂與科研任務的“雙向奔赴”。
走在路上,認識自我
陸游有詩云:“名山如高人,豈可久不見?”于我而言,留學生活中的每一次旅行,都似一堂流連于異國山水之間的自愈課程,讓我重新認識世界,也認識自我。
碩士期間學術進展一度不順利,我陷入自我懷疑與焦慮。那時我跟朋友去了荷蘭,白日與夜晚風格迥然不同的阿姆斯特丹讓我看到了同一座城市的割裂性,也啟發我學著接納自己的每一面。
最心浮氣躁的一段日子,我去了圣托里尼。慢節奏的小城里,風也慢,水也慢,好像一切都在娓娓勸你:別急別躁,時間會給所有付出以答案。
意志消沉的那段時間,我去了趟威尼斯,古樸又摩登的水城,每個人都熱情,笑聲爽朗。街上的自由攝影師主動走上來為我拍照,我把包上掛著的小中國結送給他,就這樣在異國他鄉結下一段小小的善緣。攝影師招呼我在鏡頭里笑得更燦爛些,我想在生活中或許也是一樣,很多時候,笑一笑沒煩惱。
如是種種,皆是旅行教會我的生活哲學。走在路上,我見識和領略到了世界不同的自然風物與世俗人情,學著心平氣和地欣賞這個世界。
“沉浸式”體驗生活
生活是個動詞。
留學是學習,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積極鉆研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想抓住機會,沉浸式地感受當地的社會文化生活。
西班牙人很熱衷于過節,借著名目繁多的傳統節日,載歌載舞,展現生活之多彩,也展示隨歷史積淀而成的傳統文化。西班牙獨有的“奔牛節”“法雅節”“三王節”“鮮花節”……只要時間允許,我都不會錯過這些可以在狂歡中融入當地、體驗本地文化的寶貴機會。
平常的日子里,只要樂于探尋,亦不乏生活的意趣:春天,去麗池公園的湖上劃劃船,感受一下大自然萬物復蘇的生命力量;夏天,在巴塞羅那的沙灘上席地而坐,吹吹海風;秋天,重走一段象征著堅毅與虔誠的圣地亞哥之路,看秋高氣爽,云卷云舒;冬天,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吃一頓熱氣騰騰的西班牙海鮮飯……四時景不同,而樂亦無窮。
(作者系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翻譯與語言學專業在讀博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