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新機制 城市新發展
——山東青島多措并舉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第九個國家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風景。資料圖片
青島市第二十三屆“藍洽會”現場。資料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我們擁有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和產業集群,為海洋人才提供了廣袤的發展空間和豐富的資源平臺……讓我們一起攜手為推動青島海洋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在近日結束的青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周暨第二十三屆“藍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水養殖生物育種與可持續產出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陳松林,向全球海洋高層次人才發出了“青島之約”。
人才蔚起,國運方興。為全面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近幾年來,青島不斷優化人才創新創業政策和發展生態,城市吸引力持續提升。目前,青島全市人才總量已達271萬人,連續4年入選“中國最佳引才城市”,連續11年入選“外國專家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
營造“人才向黨”濃厚氛圍
“你們兩位專家靠實力,帶領團隊在各自領域克服‘卡脖子’的難題,這就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實踐。希望更多的人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今年4月,青島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于玉參加了“黨管人才·人才向黨”融媒體訪談節目,同怡維怡橡膠研究院院長王夢蛟和青島海爾生物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占杰兩位高層次人才代表進行了深度交流。
如何在堅持“黨管人才”這一根本原則下吸引更高層次、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人才凝聚在黨的周圍,是新時代人才工作亟待解決的課題。
圍繞這些新課題,青島在全國率先開展“黨管人才·人才向黨”品牌創建活動,從“得人心、增人數、暢渠道、強保障”4方面出臺了15條舉措,促進人才引育留用由“松散集聚”向“團結凝聚”轉變。
不久前,青島惠城環保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新功受邀參加了青島市高層次人才入黨積極分子市級示范培訓班,圍繞《一顆紅心永向黨》主題,張新功介紹了自己如何在黨建引領下,把最初僅有3名員工的小企業發展為市值70億元的上市公司。
“在‘黨管人才·人才向黨’品牌建設中,我們注重采擷像張新功這樣的優秀人才在黨的引領下成長奮斗的事跡,并推出系列報道,效果非常好。”于玉告訴記者,青島每年至少要舉辦12期高層次人才國情研修培訓班,通過理論教學、現場教學、集中座談等方式,把思想教育引導滲透到日常工作生活。
將技能人才評價權交給企業和市場
2020年夏天,備受矚目的青島《關于促進產才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初稿出爐。說它備受矚目是因為初稿是由青島幾家人才集聚度較高的頭部企業,融合了企業成功經驗、引才聚才痛點和其他100多家企業的意見建議等,最終在黨委政府相關部門指導下完成的。
“以往的人才政策制定,因缺乏企業視角和市場思維,常存在政策與產業發展、項目落地脫節等問題。”青島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吳學新說,為消除這個痛點,青島突破傳統思維,把人才政策制定從“政府端菜”轉向“企業點單”,實現精準支持企業發展。
“我剛剛獲評公司首批高級技師,這既是榮譽也是激勵,我會繼續努力,向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晉級!”吳小勇是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的應用工程師,他剛剛參加完公司組織的人才技能自主評價。目前,海克斯康已有235名員工參加了企業自主評價,其中獲得高級工及以上資格證書達130人。
為提升人才隊伍活力,實現技能水平與工作薪酬有效掛鉤,青島破除“四唯”傾向,將技能人才評價權交給企業和市場。實施按薪定才、以績推才、自主薦才,樹立“憑能力、看業績、比貢獻”人才評價導向。特別是對具有戰略性、引領性、稀缺性特點的頭部企業及高端人才項目,可不看頭銜、不看稱號進行“政策定制”。
2021年,官祥臻評上了青島市C類高層次人才。作為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青島區域總經理,如果僅看學歷、頭銜、稱號,官祥臻原本機會不大,但正是“按薪定才”制度,她才脫穎而出。如今,官祥臻不但能享受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37項綠色通道服務,還能按政策領取薪酬補貼。
截至目前,青島已累計認定30余名“無頭銜、無稱號”的實戰型人才。同時,在行業拔尖人才評選中,青島賦予產業鏈“鏈主企業”、海洋科創平臺、市級產才融合項目等84家頭部企業自主薦才權。圍繞建設中國藍色藥庫、國家智能家電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先進制造業中心等,青島還制定了20多個專屬政策,引進高端產業人才40余名,幫助解決關鍵核心技術20余項。
“人才金”賦能人才發展新模式
2021年,青島在全國首創“撥改投”賦能人才發展新模式,啟動“人才金”。“人才金”是專項用于為人才企業(項目)賦能的政策性資金,其創新收益分配機制為:將股權退出后凈收益的50%作為管理機構的投資收益,50%補充“人才金”滾存使用。
為確保“人才金”高效運行,青島還創新推出容錯量化機制,本金虧損40%及以內部分對管理機構給予豁免,對投資天使類人才項目容錯升級到60%及以內部分,鼓勵資金管理人看準了項目就敢投,同時明確超過容虧的部分由管理機構補齊,實現容錯與約束相結合。
以“人才金”為范本,青島膠州、嶗山、城陽、西海岸新區等區(市)紛紛開始探索人才創業的資金扶持新模式。
青島鐳測創芯科技公司是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吳松華等科研人員發起成立的,主要為氣象、風電、海洋、航天等提供激光雷達傳感器和技術服務。作為一家“硬科技”企業,鐳測創芯在創業初期就遇到了融資難題。
“像鐳測創芯這樣的企業,以前政府都是通過補助、獎勵、貼息等形式直接撥錢,這些錢有點像‘撒芝麻鹽’,照顧了方方面面,卻不容易實現對人才創業的有效扶持。”嶗山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廉潔介紹說,為實現精準扶持,嶗山區開始試水“撥改投”,由區屬國有平臺公司青島巨峰科創以股權投資方式完成對人才創業企業的融資,實現“財政撥款”向“市場投資”的轉型。
“是否投資鐳測創芯,當時爭論得非常激烈。一種觀點是,鐳測創芯具備高成長性、創新性,按照市場化原則應該投!另一種觀點是,項目太早期了,只有產品原型,風險相對較高,如果投資失敗怎么辦?”青島巨峰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沈芳回憶說,當時區里正好出臺了相關容錯容損機制,這讓他們沒有了后顧之憂,大膽地投資了鐳測創芯,初期近千萬元的投資,如今估值成長已超10倍。
讓優秀人才不斷匯聚
相較一線城市,青島在區位優勢、產業鏈層、頂級要素等方面存在弱項,會出現部分高端產業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
這一問題如何破解?
緊扣智能家電、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24條產業鏈,青島突破了人才招引的“地域壁壘”,探索“不為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柔性引才途徑。在不改變人才生活環境、事業平臺前提下,通過建設“人才離岸基地”等,實現項目孵化在“飛地”、產業化在本地,研發在“飛地”、生產在本地,投入在“飛地”、效益在本地。
“我們在日本設立了離岸創新基地,一方面利用自身具有的電視畫質芯片等技術優勢,加強與本土企業合作,引進核心技術并實現產業化落地;另一方面在日本招聘具有智能顯示專業背景的高技術人才,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迭代更新,反哺國內技術發展。”海信視像科技股份公司研發中心預研與技術管理部總經理牟會清介紹,海信日本離岸基地建設以來,共引進專業技術人才42人,推進了青島乃至全國新型顯示產業的發展。
截至目前,青島已認定9家離岸基地,其中海外3家、國內6家,就地引進使用海外高層次人才124人,為青島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近40人,有效推動了異地聚才、借力發展。
除了離岸人才港,人才智庫建設也有突破。
“我們吸納各方有真知灼見、敢說真話的專家人才進入智庫,推動人才由‘單一儲備’向‘社會共用’轉變。”青島市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宋立清告訴記者,以學院創辦的開放型統戰智庫為例,凡應邀參加專題研討會人員“免審即入”成為智庫專家,凡智庫專家優秀咨政建言成果“免等即報”編發《社院資訊》呈報相關領導,凡獲批成果“免審即享”相關獎勵政策,“三免三即”機制迅速拓展了人才“朋友圈”。
敞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寬闊胸懷,青島今后將不斷把人才作為強市之本、創新之源、發展之基,厚植創新創業沃土,完善各類制度舉措,努力把潛在人才“挖”出來、把緊缺人才“引”進來、把更多人才“聚”攏來,讓濟濟人才不斷涌入,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數說
青島現有各類駐青科研院所53家,其中國家級科研院所20家。青島現有高校27所,共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66家。
青島市人才總量271萬人,市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5985人,其中“兩院”院士89人、國家級人才1219人。
青島共建成市級以上科研科創平臺3788個,其中國家級平臺218個、省級平臺537個。
數據來源:青島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記者 劉艷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