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因勢創新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血脈中,愛國主義自古就是流淌其中的主旋律。近期,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提出,指導推動有關部門和單位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類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平臺載體,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有效實施。這對于當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話語由宏大敘事向細微敘事轉變。形象生動、娓娓道來的故事更能吸引人感染人,平實簡潔、通俗易懂的語言也更能拉進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創新愛國主義教育,讓話語表達兼具歷史厚度、思想高度和生活溫度,用老百姓“聽得懂”“說得出”“傳得遠”的大眾話語、時代話語講清、講透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愛國主義不是空洞的口號和理論,真實生活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接地氣、蘊底氣、融入日常的愛國主義教育,更能增進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動自覺,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成效。因此,既要善于以小見大,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素材,同時還要善用微電影、微小說、微慕課等微載體,以及動態圖、表情包等微形式進行生動呈現,在潤物無聲中推動愛國主義入腦入心。
推動數字賦能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建設。數字展覽館、3D博物館等數實融合場館利用沉浸式數字技術,推動紅色歷史、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讓紅色資源及優秀傳統文化具象化為可“視”的精神與可“觸”的信仰,使觀者零距離感受祖國壯美河山和悠久文化,激發愛國情懷。此外,智能校園、智慧課堂建設改變了傳統以授為主的教育形態,依托沉浸式教學場景,讓學生得以在多重時空場景中自由“穿梭”,深切感悟社會的變遷,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未來,還應持續發力,借助數字技術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結合青少年行為偏好和認知規律,大力開發更多有趣有益的愛國主義教育沉浸式課程,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寓教于樂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適應分眾化傳播趨勢,用智能媒介講好愛國故事。愛國主義教育要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必須適應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瞄準不同群體的需求及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傳播策略,不斷擴大內容供給,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一方面,要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平臺與內容建設,通過打造集文獻資料庫、圖文數據庫、理論資源庫于一體的“云教育基地”,不斷豐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闡釋、歷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再現等,制作和生產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善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等數智技術精準把握目標受眾的認知差異、能力差異、需求差異、個性差異,實現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智能再造與精準分發,讓愛國主義充盈網絡空間。此外,打造多維化傳播矩陣,實現多種媒介的優勢相融、話語相通、形式互補,匯聚多元化主體力量,生動講好愛國故事,畫出愛國主義教育最大同心圓。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不懈奮斗。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結合新的媒介環境,統籌各類資源,拓寬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式,注重落實落細落小,培育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凝聚奮進新時代的澎湃力量。
(作者:徐曼、張治夏,分別系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