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看久久黄色一级片,人人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科學體系助高中和大學課程“雙向奔赴”

2023年12月13日08:2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科學體系助高中和大學課程“雙向奔赴”

近日,一則關于“南京大學認定高中學分”的消息引發了互聯網熱議。據南京大學官網顯示,該校向13名入校不久的大一新生頒發了0年級課程“1學分”證書。這些學生都在高中期間學習了南京大學針對高中生開設的相關課程,并通過審核認定獲得了相應學分。

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介紹,學校啟動了中學生英才計劃,在江蘇省兩所學校分別開設了語文閱讀課程和地球與空間科學探索課程,完成課程的學生可在進入大學后獲得相應學分。陸延青稱,中學生英才計劃的目標是把大學課程送進中學,讓學生進入大學后更好地接受高校的育人理念。

其實,大學認定高中選修課學分并非新鮮事物,此前,就有高校推出過類似舉措。

2013年,浙江大學向湖州45名高中生提供了學習一門大學通識課程的機會,并給通過考核的學生授予學分。同一時期,上海理工大學也在該校的附屬中學推出了大學選修課程。早在2003年,廈門的雙十中學就開設了由廈門大學教師教授的多門選修課,選修了這些課程的高中生如果考入廈門大學,就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大學認定高中選修課學分只是推動高中和大學課程銜接的一小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學分互認只是推進高中和大學課程銜接(以下簡稱高大銜接)的舉措之一。

課程內容銜接存在諸多問題

“上大學之后,我們發現高中時學習的許多生物知識和大學完全不一樣。”就讀于江蘇某高校生物工程專業的大學生侯波(化名)告訴記者,由于生物學是一門不斷推陳出新的學科,高中生物課本難免會出現歸納過于簡單或觀點過時等問題。

“大學課程強調實驗探索和結論的開放性,但高中課程是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我們在高中和大學學到的知識乃至思維方式會存在一些矛盾。”侯波說。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洪修介紹,高大銜接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確實是由于高中和大學的教學目標不同。

比如,高中課程通常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育,大學課程則更注重專業性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兩者間的育人目標不一致。這直接導致高中課程與大學課程在目標與理念上的銜接缺少漸進性和系統性。再比如,高中課程內容強調客觀性和準確性,尤其在高考“指揮棒”下追求課程內容的確定性和答案的唯一性。而大學課程內容強調前沿性和創造性,倡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批判性思考。不同的內容選定標準使得高中與大學間的課程內容難以銜接。

“舉個例子來說,早在2018年,就有學者表示,高等數學中經常涉及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的求導與積分運算,但高中教材中對三角函數積化和差公式、反三角函數等涉及很少,甚至不作要求,且對極坐標系、不等式、參數方程等內容也進行了一定程度削弱。這勢必對大學數學的教學產生一定影響。”李洪修說。

對于數學課程內容銜接的問題,侯波也深有感觸:“由于我在高中時沒有學習過導數等相關課程,導致進入大學后學習高等數學十分吃力。”

推進課程銜接還需持續探索

相較于高中,大學階段的知識體系更具專業性與抽象性。這意味著只有打通兩個學習階段的知識體系,才能有效推進高中與大學的課程銜接,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具有深度與廣度。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和高中都需要付出努力。

熊丙奇介紹,在國外,有一種名為AP學分的考試體系,它允許學生在高中階段修讀大學水平的課程,并在完成課程后參加AP考試。考試通過后取得的AP學分受到許多大學的承認,學生進入大學后可以免修相關課程。

“如果要搭建一個類似于AP學分的考試體系,就需要對我國的高中教育體系和高考制度進行改革。”熊丙奇指出,“我國目前的高考制度決定了絕大多數學生和學校都會把注意力放在高考上,多數人認為無論是大學選修課還是大學學分都沒那么重要。要提升高大銜接的質量,還是得從改進招考制度入手。”他認為,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依然是重中之重,直接影響著學校推進高大銜接以及學生配合相關改革的積極性。

此外,高校應把以往“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課程向體驗化、探究式、活動型課程轉變,以此降低本科低年級階段課程內容的難度。“教師應注重對學科邊界的模糊和淡化,優化教學方式,采用跨學科、主題式、情境化教學等,強化教學情境設計,通過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更真實的情境與場域中體悟知識,提升能力和品德。”李洪修說。

李洪修表示,讓優秀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學分互認依然是個可以探索的方向。在教學評價方面,學校應該建立德智體美勞等多個維度的評價體系,形成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最終達到不同學習階段的“教—學—評”育人要求,推動高中與大學課程有效銜接。

“總之,高大銜接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整個教育系統還需要開展長時間的探索和積極的嘗試。”李洪修說。

(記者 孫明源)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