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申請被放入Waiting List如何“轉正”?
近期,海外高校的錄取結果陸續揭曉,一些同學們手握心儀的offer,興奮不已;一些同學們則收到了拒信,略感遺憾。然而,還有一部分同學們發現自己并沒有被直接錄取,也沒有被拒絕,而是被放進了Waiting List,心中不禁產生疑惑:還有被錄取的希望嗎?
進入“待定池”也很優秀
Waiting List,簡單來說就是一份候補名單。國外院校在審核學生的申請材料后,發現學生申請材料不全,或是學生的資質目前還不足以被學校立刻錄取卻又足夠優秀,所以院校沒有直接給學生發放拒信,而是放到了Waiting List中,讓其成為“待定池”里的一分子。
Waiting List這種“待定”的形式起初是美國大學為確保入學率而設定的,源于Yield Rate(即實際來校學生與錄取學生的比例)的不確定性,學校無法保證錄取結果發放后,實際來校的學生與院校空缺的學生數量一致,因此,設立了“候補席位”,如果學校原定名額出現空缺,學生就可以及時補上。
由此可見,進入Waiting List不等于被學校拒絕。要知道國外很多知名院校的招生辦公室每年都會收到成千上萬封申請,進入Waiting List,說明學生已經優秀到院校不愿輕易放棄,這時更應該為自己小小自豪一把,說明自己仍有被心儀院校挑中的希望。
寫封“請愿信”很有幫助
進入Waiting List的學生普遍都非常優秀,但他們身上的成長意愿與表現能力是否高于同期競爭者是學校比較在意的。也就是說,學校不僅看學生的入學意愿是否強烈,也更想了解學生在未來能否有更好的發展和積極向上的心態。正因如此,如果有同學發現自己進入到Waiting List中,就要開始做一些打算了。
首先,要想清楚這所學校是不是自己心儀的,如果不是,建議同學盡早進行下一步規劃。如果同學本身非常喜歡這所院校,那就要盡早給學校發郵件,表明自己非常想進入這所學校就讀,有余力的同學,還可以同時附上一份“請愿信”。
“請愿信”的內容,不能只強調想要在學校就讀的強烈愿望,更要精心設計一些論點,表明自己在入學后能夠為學校帶來什么。比如,表示自己在某些藝術、體育項目上可以為學校帶來更多的價值,或者可以建立社團幫助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了解中國文化等,這些都是學校樂見其成的。因為海外的院校,尤其是美國,會認為豐富的實踐活動能反映出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和領導才能,還可以拓展在校學生看世界的視角,提升學校的文化濃度。
另外,在信中如果能夠展示自己持續進取的心態,這也是一個“加分項”。比如,表示自己提交申請后仍然保持學習,并且用更新的成績單或者標化成績、新擁有的優勢項目等來證明,讓學校看到自己是一直在進步的。
但這里還是要提醒各位家長和學生們,雖然盡快向學校發郵件是必要的,但不同的學校在Waiting List環節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狄金森學院(Dickinson College)在官網中明確表示,如果學生想要增強自己在“待定池”中的競爭力,爭取錄取機會,就要填“Waitlist Reply”表,表明學生愿意留在Waiting List中;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則在官網中表明,不受理候補學生額外提供的資料或信息。
所以,對于申請者來說,要先了解各個學校的Waiting List標準和要求,再“對癥下藥”,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轉正”幾率。
總而言之,遞交留學申請后,同學們可能會面臨多種結果,但無論是錄取、拒絕還是進入候補名單,我們都應該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盡管進入Waiting List可能會讓人感到失落,但我們不能放棄希望。相反,更應該主動出擊,積極展現自己的優勢和潛力,爭取最有利的結果,讓學校在“待定池”中“拾”起與眾不同的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