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應成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樞紐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性力量。圖為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新華社發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化部署,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指明了方向與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歷史使命,準確把握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相互關系。高校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積極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貫通和深度融合。
1.高校在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元素,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水平和效率。高校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合作交流等多重功能,在一體統籌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中具有獨特作用。
縱觀世界歷史發展,國家富強始于教育、興于人才、盛于科技。蔡元培說過:“欲知明日之社會,須看今日之校園。”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提升社會生產力、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關鍵性力量,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質”人才支撐,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和新模式,孕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放眼全球,凡是現代化強國必然都是高等教育強國。一些西方國家之所以先后成為世界科學中心乃至經濟中心,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借由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教育中心,進而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與區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交融的創新生態體系,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綜合國力提升。
從我國的發展歷史來看,高等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在黨的領導下走過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極不平凡歷程,辦學規模、培養質量、服務能力實現歷史性躍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49年的0.26%提高到2023年的60.2%;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74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763.19萬人。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頻共振,在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科技實力、助力工業化建設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據統計,“十三五”以來,我國高校建設了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為高鐵、核電、生物育種、疫苗研發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參與了超級計算機、神舟系列等大國重器的研發,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有效促進了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高等學校尤其是一流高校要提升功能定位,圍繞建設樞紐、強化樞紐、運營樞紐,著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協同發力,努力成為區域創新核心力量和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戰略力量。經過多年的發展,北京海淀區的中關村科技園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科技園都有較好的基礎。高校應進一步發揮樞紐功能,深度融入園區發展,推動新一輪的創新創業和產業升級。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大國之間的科技、人才和話語權的競爭十分激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高校集聚了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學術骨干和富有活力的青年師生,擁有眾多相互交融的學科和一流科研創新平臺,立足國家需要,將這些要素靈活有效地組織起來,提升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必將在新時代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2.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高校與社會的聯系、交流、合作日益緊密,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頸,不能適應新時代的挑戰和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和年畢業人數已居世界首位,但規模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增長,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高校要改革內部運行和對外協作的體制機制,對標對表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新質生產力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和目標要求,持續推進高校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建立健全協作機制。應推動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社會系統、科技系統的有效鏈接、有機融合。一要堅持“四個面向”,以更加主動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作為,把握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的趨勢,創新高校發展理念,以城市或創新園區為載體,搭建協同平臺、構建協作網絡、培育創新生態,推進產教融合。二要立足兩個大局,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高等教育的系統設計,有序推進教育鏈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的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推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三要健全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共贏的利益機制,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需求,聚焦重點領域,深入開展校地、校企、校校、校所和國際化合作,大力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造教育改革“先行區”,構建科技創新“聯合體”,建設人才集聚“新高地”,努力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現代化和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雙向賦能、雙向成就。
提升整體辦學質量和水平。要用系統思維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努力建設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更好服務社會,在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高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等方面勇擔重任。在教育發展維度,要胸懷“國之大者”,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科技創新趨勢優化學科和專業設置,優化教育教學資源結構布局,持續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創新。在科技創新維度,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積極承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使命,開展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將高校打造成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創新策源地,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挑大梁、作貢獻。在人才培養維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集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
改革組織管理機制。一要創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機制。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需要,改革組織和運行機制,靈活設立新型科研組織,設立學科特區、人才特區和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學科交叉、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和協作創新。二要深化開放協同辦學機制。構建與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等多方共建聯動機制,提高合作的組織化程度,創設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三要健全科技創新評價機制。梳理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的堵點卡點難點,圍繞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難題,優化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將高校打造成為科技創新高地。四要完善對外合作機制。持續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主動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集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作者:王成斌,系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