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用創新托舉“飛鯊”
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官兵正在運載彈藥。 姜濤攝
夏日清晨,一個綠色信號彈劃破長空,新一天跨晝夜訓練拉開序幕:停機坪上,油料等各類勤務補給車輛來回穿梭,忙而有序;外場跑道上,多架艦載戰斗機、艦載直升機接續起降……
這里是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在人民海軍航空兵序列中,這是一支特殊部隊——他們托舉“飛鯊”,甘當幕后;他們不上藍天,卻心系蒼穹。2023年3月,海軍黨委專門為該場站記集體二等功。
轉換思維 應對變化
近日,遼西大地,烈日炙烤下的某機場跑道上熱浪翻騰。
“計時起飛!”隨著塔臺指揮員一聲令下,兩架殲-15艦載戰斗機組成編隊,噴出淡藍色的火焰呼嘯升空。
看到戰機沖破氣浪,奔向海天,該場站航空管制指揮員張成成思緒紛飛。“這幾年,艦載機試訓任務呈幾何式增長。大量多空域使用需求與有限空域資源之間的矛盾,對航空管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揮間隙,張成成介紹,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艦載機飛行需求,他們推出空域精細化管理模式,創新提出一場多域、一域多層、一層多機的空域管理方法,確保艦載機安全穿梭在海天之間。
2018年,海軍首個艦載戰斗機訓練團組建,艦載機飛行人才培養任務由部隊轉入院校。航母體系作戰能力建設進入換擋提速期,場站的保障任務也隨之成倍增長。
“艦載機飛行人才培養任務等不起、慢不得,必須真干實干抓緊干,用創新思維提升保障能力。”議訓會上,場站黨委一班人擲地有聲。
提及這次議訓會,該場站四站連電源分隊長黨小龍倍感振奮。他認為,場站黨委的思路為戰士們打了一針強心劑。
那年,該場站同時保障5到7個飛行單位,部隊一時陷入超負荷運轉狀態。黨小龍說:“當時,電源班總共12個人,連續兩個月的晝夜同訓,讓我們‘壓力山大’!”
“訓練強度變得越來越大,為什么不主動作為,挖掘自身潛力?”面對嚴峻的保障形勢,場站黨委說。不久后,該場站官兵創新外場飛行保障聯合值班機制,將“按單位提需求”轉變為“按工作做計劃”,實行勤務保障車輛“定點位,不定單位”。機制落地后,四站車輛在各個點位有序穿梭,黨小龍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積極求變才能找到應對萬變的‘最優解’。”該場站領導告訴記者,外場飛行保障聯合值班機制的建立,正是他們主動作為,創新服務模式的縮影。
智能管理 提升質效
機棚內剛剛返航的艦載機旁,數輛保障車快速跟進,為再次出動做好準備;起飛線上,另一個駐訓單位的艦載機已經就緒,隨時聽令升空……在該場站,這樣井然有序的景象每日可見。這一切離不開場站綜合保障能力的躍升。
前不久,一批飛行員開展航母資質認證考核。該場站通過在軍港設置前置倉庫,圓滿完成伴隨保障任務。
該場站航材股戰士謝可雨告訴記者,由于海上臨時補給航材十分困難,以往航材都是從本場運輸至碼頭再上艦。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該場站航材股與飛行單位、兄弟部隊多方協調,建立前置倉庫,實現航材智能化管理,航材伴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來,該場站著眼艦載機多機型、同場次訓練需求,主動對接飛行單位,加快保障指揮一體化平臺、外場區警戒管理系統、智能化機棚等項目建設,逐步推動保障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提升保障精準化、精細化水平。
傍晚時分,天邊的云霞投射出金色光芒,機場的轟鳴聲依舊不絕于耳。此時,外場機務餐廳內,香噴噴的飯菜陸續上桌。走進后廚,不見炊事員繁忙的身影,只有3個炒菜機器人在緊張運轉。
一個軍需股如何保障數千人的餐飲需求?“繁重保障形勢下,場站黨委運用科技手段,破解保障難題。”司務長蔣向陽說,他們結合部隊訓練特點和官兵飲食保障需求,采購“炒菜機器人”,它可以存儲上千道菜譜,具有語音提示、自動翻炒功能。600人的菜品,3臺機器人同時翻炒,約20分鐘即可完成。有了炒菜機器人,餐廳的保障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近年來,通過創新保障機制、引入智能設備,該場站官兵在托舉“飛鯊”遠航時,能力更強、底氣更足。
場站“創客” 破解難題
深夜,海軍航空大學某場站四站連車場內依然燈火通明。四站連戰士王超正和戰友們利用連隊自主研發的檢測設備檢測電瓶電壓。
“以往,我們檢測一臺電瓶需要造價5萬多元、耗時20秒鐘的檢測儀,而現在我們自己研制的這款檢測設備,造價不到400元、檢測僅需4秒鐘。”王超拿起一個看著不起眼的設備說道,在場站,類似這樣的官兵自主創新成果還有很多。
為何場站“創客”能力強,積極性高?該場站領導坦言,基層官兵對裝備的“脾氣秉性”摸得最透,看得最清。場站充分尊重官兵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激發了基層解決保障難題的潛能。
“向外引進高科技,向內激發創新力。”該場站參謀長陳建介紹,這幾年,場站向戰發力,在引進先進科技裝備的基礎上,自主研發裝備管理信息系統、跑道快速檢查裝置、飛機動態遠程通報系統、油罐壓力出油器、輪胎拆裝助力車等20余個創新成果,并直接運用到了飛行保障中。
“C2位置有鳥群活動,高度18.5米,速度6米每秒。” 正在外場驅鳥的場務連驅鳥隊隊長臧明才果斷按下手中遙控器,在指定位置,一鍵式驅鳥發射器發射4枚鈦鐳彈,使鳥群迅即飛離。
“過去,我們靠望遠鏡觀察、靠槍聲驅離鳥群,常常是驅完南邊驅北邊,跑斷腿也應付不過來!”臧明才介紹,艦載機飛行員需要進行大批次、高強度的模擬著艦訓練,這對場區驅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他們已經引入探鳥雷達,并結合自主創新的驅鳥設備,實現場區鳥類探、觀、驅一體化,為戰機提供了安全的起降空間。
創新賦能,后方場站才能無縫對接前方戰場。前不久,一批艦載機飛行學員取得晝間航母飛行資質,艦載機飛行人才培養能力持續提升。
航母資質認證儀式上,艦載機飛行教官曹先建說:“航母艦載機事業的每一次大幅跨越,都離不開場站官兵的日夜奮斗。他們很少有機會站在航母甲板上,卻在‘飛鯊’騰空的背后,用一行行奮斗足跡,描繪出海天之上閃亮的打贏航跡。”
(姜 濤 朱慶磊 記者 張 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