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的作業須答好“四道題”
近年來,優化作業設計、創新作業形式越來越成為提升教育質量、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強調“作業設計”是實施教學改革重難點攻堅的問題之一,并將作業設計水平納入教師教學評價能力范疇,主張提升教師的作業設計和創新能力。教師為何要創新作業形式,如何創新作業形式,以及如何在創新過程中避免形式主義,不僅是教育實踐者的重要關切,更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須回答的問題。
改變作業的單一形式
課堂與作業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構成。學生作業的質量很大程度上關聯著學生發展水平的高低。單就作業形式而言,目前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具體包括:作業的功能性質單一,主要將作業用于課堂知識的鞏固或考試的預備;作業的任務形式單一,以書寫—計算的文本型作業為主,無法滿足綜合育人需要;作業的完成形式單一,強調整齊劃一的統一完成,缺乏學生的個性化選擇;作業的評價形式單一,過于偏重分數的競爭性評價和教師評價,忽視了作業的增值評價、形成性評價和學生自主評價。
優化作業設計、創新作業形式,要求學校及教師更新對作業的功能理解,對作業任務形式、完成形式和評價形式進行系統革新,力求通過改變作業的單一形式和方式,創新創設多樣態、多形式的作業,整合不同類型、形式作業的育人功能,實現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
作業形式的改革創新,有助于增加學生學習興趣與體驗、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壓力、提升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能,培育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意志品格,是培育學生綜合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路徑。
創新作業形式的內在邏輯
作業形式創新,須回答好“作業為什么”“作業做什么”“作業怎么做”“作業如何評”四個基本問題。以實現作業綜合育人為導向,改革創新作業的任務形式、實施方式和評價方式,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更新作業功能觀。提升作業的育人效果,首先要更新對作業功能性質的理解。教師通常將作業理解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或考試的預備,因而強調重復性練習。但這一理解是對作業功能的窄化、矮化。新的作業功能觀,不僅應將作業視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更是對課程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生活的拓展、豐富和深化。作業是師生交互的媒介,是學生在課堂教學時間之外完成的一種自主性、探究性、有意義的智力或技能活動,是學生建構意義的重要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時空中獲得新的體驗、探究、實踐和自主學習機會,進而促進更有深度、更可持續的學習與成長。
創新作業任務形式。新的作業功能觀,必然要求改變傳統以書寫—計算任務為主的作業形式。這種作業形式更偏向知識鞏固和思維訓練,無法全面支撐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開展多形式、多類型的作業任務創新,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舉措。中小學教師可根據課程主題與內容自主設計多樣化多類型的作業,如“體驗欣賞類”作業,讓學生在體驗、賞析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科學探究類”作業,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知識、提升素養;“社會實踐類”作業,讓學生在調查與實踐中應用知識、錘煉品質;“創新設計類”作業,讓學生在動腦動手中感知創造、勇于創新;“活動展示類”作業,讓學生在活動和表演中展示自我、提升自信;“實踐反思類”作業,讓學生在反思與重構中發展思維,提升自我意識。與傳統作業形式不同,新的作業設計應更加突出學生的身體參與、自我管理、動手實踐和團隊協同。只有在多樣化、綜合化的作業任務完成中,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創新作業完成形式。作業的改革與創新不僅要在“做什么作業”上下功夫,還需在“如何做作業”上有創新。一是探索多模態、多樣態的作業完成形式。除“寫作業”外,可創造性設計“說作業”“畫作業”“教作業”“創作業”等多種方式。二是倡導個性化的作業完成形式。改變過往作業定點、定時、定任務的統一方式,允許并鼓勵學生根據學習風格、認知偏好、學習水平以及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決定作業完成的時間、地點、任務、難度和形式,提升學生對作業的掌控感。三是突出綜合化、跨學科的協同完成方式。強調作業完成及其呈現形式的活動化、作品化、綜合化、個性化和協作化,全面發揮作業的綜合育人效應。
創新作業評價形式。傳統學校作業評價偏重分數評價和教師評價,增加了學生橫向比較焦慮、加重了教師評價負擔。新的作業評價形式應突出“增值性”特點,讓學生更多聚焦于自我進步和提升,而不是陷入“分數陷阱”。突出教師評價的“形成性”特點,讓教師成為“作業指導員”而非“作業打分員”,更加關注作業中學生學習問題的分析、診斷和反饋建議,讓學生更有方向感和獲得感。引導學生開展自主評價,通過設計支架性評價工具,引導學生對作業進行自我分析、評價和反思。探索人機協同的智能化評價,減輕教師作業評價的機械性負擔,讓教師有更多精力開展教書育人的改革創新工作。
回歸作業的育人初心
創新作業形式是為了滿足學生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傾向。具體表現為作業創新忽視學生發展需求,無關學生核心素養,設計與實施缺乏頂層設計,形式多樣但育人效果不好??梢哉f,形式化、套路化的創新作業,正在成為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新式作業負擔。
破除作業創新的形式主義,首先需回歸作業的育人初心。教育相關主體需直面學生發展的成長需要,以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指引,通過綜合化作業改革與創新,拓展學生經驗并培育綜合素養,避免“為創新而創新”。其次,加強創新作業的研究與探索。一方面,將創新作業設計與實施納入學校校本研修體系,建立區域、學校層面鼓勵作業創新的文化和機制,推進有組織作業研究與創新,提升優質創新作業供給;另一方面,提升教師作業研究能力和創新水平,注重教師作業設計的培訓和再教育,突出創新作業的經驗交流與分享,建立創新作業共研、共建、共享機制。最后,要加強創新作業的協同治理。建立學校、年級、學科多級創新作業審核機制,明晰創新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標準、流程和要求,避免“偽創新”“亂創新”的作業流向學生書桌。吸納學生、家長參與創新作業設計與實施,設立學生、家長對創新作業的監督、反饋和改進機制,凝聚合力,共同促進孩子主動、健康、全面成長。
(作者:李云星,系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浙江師范大學高質量育人綜合改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