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國重器裝上“千里眼”“順風耳”
——記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通信與定位技術創新團隊
圖為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通信與定位技術創新團隊合影。哈爾濱工程大學供圖
“啁啾啁啾——”一串鳥鳴般的聲音傳來,證明水聲通信機接收到了母船信號。
“試驗成功了!”在海上連續奮戰半個月的8位碩士、博士一起喊了起來。
這些已經在試驗中獨當一面的“00”后,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通信與定位技術創新團隊(以下簡稱“團隊”)。多年來,團隊心懷海洋強國夢,打造出被稱為“千里眼”“順風耳”的深海水聲定位系統,為“奮斗者”號、“蛟龍號”等大國重器提供可靠的水下通信與定位技術保障。今年,團隊獲得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升級水聲通信技術
“想開發利用好海洋,就要有便捷的水下通信與定位設備。我們團隊要為水下裝備設計出深海水聲定位系統。”團隊成員、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孫大軍說。
20多年前,我國深海水聲定位系統依賴進口。為了改變這種受制于人的局面,孫大軍和其他青年教師從基礎理論研究做起,走上攻關之路。
“起初國外同行認為,我們不可能研制成功。但我們堅信,只要努力,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團隊成員、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鄭翠娥回憶,她2004年師從孫大軍讀研,從那時起就參與研制深海水聲定位系統。此后,歷經10余年的努力,團隊不斷攻克難關,從打造基礎理論“地基”開始,一步步建起我國水聲定位的創新“大廈”。
如今,團隊研制的深海水聲定位系統裝配在我國多艘科考船上。
“水下環境會對聲信號傳播造成嚴重干擾。最初,水聲通信設備如同對講機,收發不能同步進行。我們想提高水聲通信效率,讓水下通信像陸地打電話一樣方便。”團隊成員、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喬鋼說。
2009年起,喬鋼帶領青年科研人員展開全雙工水聲通信技術研究。然而,水下環境復雜等諸多不利因素導致研究進展緩慢。但團隊成員沒有氣餒,一步步攻克難關,創新研制出具有全雙工通信能力和組網能力的水聲通信機,讓水聲通信從“對講機”時代步入“電話機”時代。
探測北極海冰冰形
北極冰川之下有什么奧秘?溫室效應對冰川消融有哪些影響?這是長期困擾全球科學家的問題。“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海冰厚度和覆蓋面積減小,對極地冰下聲學環境和聲場規律產生巨大影響,急需新的聲學理論和信息處理技術。”團隊成員、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殷敬偉說。
2014年起,團隊在殷敬偉的帶領下,在國內率先開展冰下聲場特性及冰下探測與通信技術研究,研發跨冰層介質的冰下通信、探測與定位一體化技術。
北極海域覆蓋著厚厚的冰蓋,開展冰下水聲研究難度極大。
為了獲取一手數據,2018年團隊選派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韓笑赴極地進行科學考察。他采用團隊自主研發的實驗儀器設備,開展極地冰下噪聲場、聲傳播特性、冰下水聲通信等方面的研究。歷經數月,韓笑圓滿完成相關試驗,獲得大量珍貴的冰下聲學數據,解決了極地冰下穩健水聲通信和跨冰層介質通信難題。
我國利用衛星等手段對北極海冰冰貌進行了有效觀測,但對冰蓋下面的冰形冰貌探測一直缺乏有效手段。為滿足探測需要,團隊2010年開始研制探測北極海冰冰形的設備。
2023年,搭載團隊自主研發的多波束冰形探測聲吶——哈工程“星海1000”極地探測無人潛器深潛至北極冰蓋之下,使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清晰地觀測到北極海冰冰底形態,獲取了大量關鍵海洋參數信息。
直面挑戰勇闖難關
今年春節前夕,團隊十余人在白雪皚皚的冰湖上測試樣機性能。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讓樣機電池瞬間“掉電”,他們脫下軍大衣給電池“取暖”。
那段時間,大雪封山,蔬菜運不到駐地,運到試驗場的水凍成了冰。團隊成員在“缺菜少水”的條件下完成了試驗。
團隊的試驗場往往在遠洋深海、荒僻海島,年均試驗時間超過200天。年關佳節,他們常常只能在海上船上向家人遙寄思念。
2020年10月,“奮斗者”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團隊成員、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生張文博和紀曉峰由于暈船導致身體不適,甚至一邊嘔吐一邊為潛器深海定位做好保障。近30天的科考結束時,兩人都瘦了10斤。
“深海試驗周期很長,對我們的心理和生理都是挑戰。”前不久剛參加完海試的團隊成員、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生王蘊聰說,“我們在海上一漂就是一兩個月,趕上風急浪高,站都站不起來,常常吐一口,記一筆數據。”
“技術從研發到落地應用是一條漫長的路。我們會在路上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也會在過關斬將中逐漸成熟。”孫大軍的這番話,團隊幾乎無人不知。
“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指引著團隊一步步走到今天。”團隊成員、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韓云峰回憶,“10余年前,團隊承擔一項國家重點項目,要為科考船研發一款定位系統。我們明明在實驗室已經做了大量實驗,都沒有問題,可一下海就搜不到信號。連軸轉幾天調整參數,大家都快支撐不住了,孫大軍卻沒有抱怨,帶著我們反復排查,硬扛了下來。”
關關難過關關過。近年來,團隊一次次闖進我國乃至世界水聲領域的“無人區”,一次次實現從原始理論到技術研發、再到實際應用的全鏈條創新。未來,他們將繼續砥礪前行,乘風破浪。
(記者 朱 虹 李麗云 通訊員 霍 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