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特”字經 打響融合牌
——福建農林大學亮出成果轉化高分“成績單”
主導制定烏龍茶和白茶國際標準兩項,菌草技術傳播到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蜂產業技術成果在27個省(自治區)推廣……10月20日,福建農林大學在福州舉行科技成果轉化簽約暨特色產業鏈成果發布會。記者會上獲悉,該校多項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受到青睞,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簽約儀式上,還進行了成果轉化、技術開發、校地共建等四大類型近30個項目的簽約,合同總金額超1.7億元。
現代農業就是特色產業,特色就是優勢,就是競爭力。“近年來,學校瞄準國家需求和全省重點特色產業,以企業需求為牽引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造8個國家級科創平臺,組織多支復合型的創新團隊集中攻關共性關鍵技術,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構建了全過程、全鏈條、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有效激發了全校科研人員創新轉化活力。”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說。
當天,發布會重點推介甘蔗、蘭花、茶葉、大黃魚、銀耳、蓮子等21個特色產業鏈服務方案,食用菌、水稻、百香果等124個優質品種,以及生物育種、生物醫藥、智慧農業等方面的500個重點專利。“這些成果突破了從種子到產品的系列關鍵技術,支撐福建乃至全國特色農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福建農林大學社會服務處處長陳清西說。
例如,菌草產業鏈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研究員帶領下,組建了優良菌草種質創新與保護、菌草生態文明及服務國家戰略等六個研發團隊,共篩選出121個菌草品種,以及替代林木培養基栽培食藥用菌配方358個,獲得相關專利82項。
陳清西介紹,學校探索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助力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培育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目前,學校與地方政府共建10個縣域鄉村振興研究院、11個產業研究院,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成果100多項,涌現出仙游鄉村振興研究院、武夷山茶產業研究院、長汀水土保持與綠色發展研究院等一批典型代表。
依托校地共建平臺,福建農林大學創新“科特派+科技小院”的科技服務模式,選派科特派2100多人、科特派團隊300多支,牽頭建設60家科技小院,服務對接全省50多個縣(區)、800多個村,做到科技人才與基層無縫對接、科技成果直接惠及農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南表示,學校將緊跟前沿科技領域,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需求,充分發揮學校高水平學科、高層次人才和高能級平臺等特色優勢,以校地、校企合作為紐帶,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努力走出了一條地方農林院校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路。
(記者 謝開飛 通訊員 曹佳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