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專業:培養興趣,“一專多能”
參觀電池生產工廠、做充放電實驗、通過編程構建擬合曲線估算電池容量……經過兩周理論學習和課內實踐后,今年暑期,上海理工大學微專業“智能綠色車輛”學員、機械工程學院研究生張文天帶著“動力電池性能檢測、殘值評估與梯次利用”課題,來到安徽蕪湖嘉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為期兩周的崗位實踐?!坝行F箅p方老師帶教,直觀了解電池企業生產、學習行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意識和實操能力都提高了!”
據悉,上海理工大學首批研究生微專業包括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智能綠色車輛、人工智能三個專業,其中實踐環節課程不少于50%,已有來自25個學科領域的130名研究生跨專業修讀。
近兩年,越來越多高校辦起“微專業”——結合自身學科優勢面向本科、研究生甚至校外開設不同種類、橫跨不同領域、包含學分不等的專業課程組,吸引了不少學生報名修讀。微專業“微”在哪里?如何看待“微專業熱”背后的人才培養趨向?
“小而精”,微專業在多所高校試點受歡迎
“一開始有10多個學院申請開設,我們經過篩選評估選定了7個,最終實際開設了6個,沒想到,不但都報滿了,還得增加面試環節,甚至因‘人工智能大模型’專業太受歡迎,報名錄取比達2∶1?!?024年秋季學期剛剛增設微專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務處工作人員孟克對其火熱程度始料未及。
記者注意到,此前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等校已開展微專業試點。2024年秋季學期,又有多所綜合性高校微專業開始招生、開課。如,南開大學開設應用型、學科交叉型、全英文3種類型的微專業16個,每個微專業包含5~8門課程,總計15~20學分;上海外國語大學本學期“上新”了首批9個微專業,分別由9個二級學院負責開設;南京郵電大學學生今年9月初也可報名申請新開設的腦機接口與智能工程、智慧社會工作等12個微專業。
中山大學教務部主任陳省平告訴記者,“微專業的特點是‘小而精’,雖‘微’但不失‘專業’的性質,可以理解為優中選優的系統化課程模塊?!标愂∑秸f,在中山大學,微專業有兩種實現形式,一是依托主修專業的微專業,二是跨學科微專業,2024學年學校56個院系共設置了88個微專業,各年級學生均可報名,最早于大一下學期報名,大二開始修讀?!皩W生取得主修專業畢業資格,同時完成微專業培養方案的各項要求,可申請微專業證書,但該專業證書不在學信網標注。”
記者注意到,一些微專業在培養方案中列出了明確的修讀條件。如南信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微專業,要求報名學生須是大二及以上理工科本科生或理工科所有年級碩博士,還要求“學生需掌握python編程語言基礎,了解數據結構和算法的基本原理,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編程能力和算法設計能力;同時,需掌握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數學等基礎知識?!薄懊嬖嚻鋵嵰彩呛Y選,要求學生至少要有數學、計算機的一定基礎,這樣學起來入門相對容易些?!泵峡吮硎?。
開拓視野、精于實操,課程與培養模式設置更多樣
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2021級學生鄧栩瀛修讀了管理學院“計算、數據與管理”跨學科微專業,他坦言,修讀的初衷是希望了解更多跨學科知識,并在學習主修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時,了解學科知識在其他領域的應用過程與思路。“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計算機和管理學的交叉學習,可以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我將來想跨學科讀金融科技、商業分析的研究生,有交叉學習背景會是申請時的優勢?!?/p>
在陳省平看來,微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通過專業、科學的設計,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獲得較為系統的跨學科知識儲備;其二,學生經過交叉學習,更高效、更敏銳地發現學習興趣,初步規劃接下來深造和就業的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進階和精深學習。其三,通過與不同學科專業同學的相處與交流,擴大朋友圈,積累多學科背景的同學網、學術網,提高團隊合作的可能性與可行性?!翱傊?,希望通過微專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繼而更好培養和提升創造性,增強學校人才自主培養能力?!?/p>
“豐富的跨學科視野和更為多樣的技能”在鄧栩瀛看來是修讀一年來最大的收獲,“一方面,擴展了知識面;另一方面,為主修學習提供了有益補充。例如,‘博弈與運籌’‘大數據商業分析’等課程,讓我學會了如何運用數據分析和優化算法解決實際問題,加深了我對數字化運營與管理的理解?!當底只虡I模式’‘金融科技’等課程,則通過具體的案例,加深了我對計算機與商業相結合的認知和理解?!?/p>
孟克表示,交叉學科類微專業本來就是學科融合產物,開設時保留了學校學科的鮮明特色?!叭缥倚H斯ぶ悄芪I很多師資來自自動化學院、計算機學院,打通了師資配置,也形成了自身特色:南京大學、東南大學類似‘微專業’比較重視軟件基礎,再加入模式識別、深度學習、心理學等內容,對南信大而言,自動化色彩更突出?!?/p>
不僅如此,正因為鮮明的就業實操導向,南信大的微專業設置通常包含有約四分之一學分的專業實踐環節。如“人工智能大模型微專業”的“大模型綜合實踐”必修課,通過項目驅動的形式,以華為、航天宏圖、阿里巴巴等企業需求為背景,以智慧教育、智慧氣象、智慧醫療為依托設定實踐項目,讓學生以三人團隊的形式完成,培養學生跨學科運用大模型的能力。“不僅有企業導師參與到課程指導中,企業工程師還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的修訂,畢竟其對社會需求敏感度更高,更清楚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孟克介紹。
立足興趣、著眼發展,與主修專業共同賦能人才培養
什么樣的學生適合修讀微專業?微專業和主修專業的關系應如何對待?
浙江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馬陸亭表示,專業既是一種知識分類體系,也是一種制度安排,“因為客觀世界研究對象和問題太過復雜,才有了專業分工。高等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所謂‘專門’就是分專業教學。但畢竟這種安排一般具有較強‘剛性’——所需培養的時間較長,靈活度比較低,其邊界劃分也有一定主觀因素。對客觀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又導致了專業之間綜合、融合的需要,所以又產生了學科交叉、通識教育、雙學位等,彌補劃分過細造成的狹隘性。”
馬陸亭表示,設立微專業也是一種修正、彌補的探索,不僅修讀時間相對少,較為靈活,也有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學生興趣點和人生規劃的彈性?!皩嵺`表明,越結構化強的知識體系,越容易遷移。學好主修專業一是為未來專業相關工作打基礎,二是奠定合理的知識結構,即使將來不從事相關工作,也能具備知識遷移的能力,這是碎片化學習替代不了的。而微專業可以對此進行合理調整和補充——若不喜歡本專業或本專業所學無法滿足更廣泛的個性化需求,如跨領域就業、跨專業深造等,微專業可以起到彌補、調節作用,達到剛性和靈活性相結合、深度和延展皆備的效果?!?/p>
“由于學習需要占用周末休息時間,首先,學生需要真正感興趣,有自驅力;其次,不少微專業的課程是核心前沿課程,也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花時間去鉆研,”孟克表示,“微專業培養的目標,一是一專多能,二是強化快速適應、和需求相對接的能力,所以,希望學生真正基于自身興趣和未來規劃,在保證主修專業學習、學有余力和充分興趣的條件下選擇,作為專業知識、能力、素養的拓展和延伸。”孟克表示,南信大近年還準備把微專業規模擴充到20至30門,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
“興趣、志趣實際上是需要通過實踐來發掘和驗證的,單純地依靠情緒或想象,并不能真正發現自己的興趣或天賦。微專業‘小而精’的特點,使得絕大多數學生都有能力完成學習要求?!标愂∑奖硎?,首先,微專業不“挑”學生,只要愿意且學有余力的都可以修讀。其次,在修讀微專業的過程中,同學們可發現更多可能的方向和興趣點,并開展進階學習,“這兩者是相互補充的。”
(記者 周世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