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愛到保護自然教育邁出堅實腳步
中國地大物博的疆域和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為自然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近年來,人們對生態環境和自然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為自然教育的發展創造了社會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自然教育逐漸成為人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有效方式,有效地推動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觀的形成。
傳統的自然教育中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等理念,深刻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如今的自然教育,更彰顯了我們對自然生態現狀的關切,以及公眾對自然保護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
一般認為,中國的自然教育在2010年以后進入成長期,特別是2014年全國自然教育論壇在廈門的舉辦,標志著中國自然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從最初主要由各類民間機構、國際組織等倡導和推動,到逐漸呈現出民間發起、自下而上繁榮的特點,中國自然教育正在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2019年,國家林草局、中國林學會等單位相繼發布重要文件、組織行業會議,推動中國自然教育向主流化發展邁進。2023年底,《全國自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5)》的發布,以及自然教育首次被列入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進一步推動了自然教育行業的從業規范性。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自然教育展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隊伍不斷壯大,社會關注度不斷提升,資源投入不斷加大。但與此同時,自然教育也面臨著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發展的巨大挑戰。
再看當下,自然教育承載著繼往開來的時代使命。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當下,自然教育行業的發展承載著重要的時代使命。它是新時代綠色發展的創新方向和實現路徑,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普惠民生福祉傳遞給公眾,引領公眾理解并參與自然保護,進而推動全社會真正參與綠色發展;它是現代教育改革和綜合素養培養的必然選擇,強調在實踐創新中學習、團隊合作和協同、自主學習和發展、勇于探究和善于反思等,助力培養新一代全面發展;它是推動保護地社會功能和價值實現的積極探索,通過科學發展和合理利用,最大化地發揮保護地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價值,在鄉村振興、保護地友好產品和產業發展、傳統文旅綠色轉型發展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它是堅定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力量,自然教育從業者深入一線向公眾傳播生態文明的理念,全方位展示生態建設的成果,矢志不渝地創造全社會協力行動的共識。
面向未來,自然教育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國自然教育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從專業和人才發展的角度看,目前行業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方法和專業體系,也還沒有進入高等教育的學科序列,這對行業的人才培養和專業化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從制度和管理的角度看,自然教育還需要對行業發展的標準指南、資源投入、形式內容、管理評估等進行制度和方法上的規范及完善;從行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來看,自然教育應從最初追求數量和多元化的階段,向追求個性化、專業化、精品化的方向轉變;從自然教育的組織和實踐形式來看,需要更開放的視角和創新的理念,讓其成為自然保護地展現自身價值、倡導保護觀念的平臺和窗口,不僅要為受眾提供直接的服務,還應為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吸引更多社會資源,通過“園內體驗、園外服務”的方式推動保護地和周邊區域協同發展。
(作者:雍 怡,系復旦規劃院生態環境分院自然教育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項目團隊:記者 趙斌藝、徐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