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在北京舉行——
培養更多新時代的馬可·波羅
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上,學生代表與參會嘉賓合影留念。 |
中國人民大學中意美三學位管理學本科項目的學生在上課。 |
11月9日,以“促進文明互鑒,培養杰出人才”為主題的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中國和意大利近50所高校的嘉賓代表,圍繞文明傳承與創新——高等教育的未來使命、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分享中意雙方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成果,暢談全球化視野之下,大學應如何培養應對未來的全球人才。
為意高校提供更多來華交流名額
關注全球化視野下的文明傳承,高等教育如何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聚焦知識創新與教育改革,高校如何應對社會快速變化?瞄準跨學科融合與人才培養,如何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數字化與智慧教育廣泛應用,該如何平衡新技術應用的機遇與挑戰?技術的發展為優質資源共享拓寬了渠道,但會不會加深數字鴻溝?高校該如何促進社會公平?……圍繞這些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兩國高校代表在對話會上分享真知灼見。
“當前,中意教育交流合作呈現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格局。”中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上介紹,中國是意大利第一大留學生生源國,意大利來華留學生數量穩居歐洲國家前五名。2016年,意大利將中文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目前,雙方高校已合作舉辦45個本科以上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并共建9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表示,面對當今世界變革浪潮,高等教育正迎來全新課題與重大挑戰,擴大和深化各國高校和科研機構間合作是普遍共識。
意大利大學校長聯合會執行委員會成員、威尼斯大學校長李集雅非常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學生在意大利的大學中學習。“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同中國高校的聯系,計劃通過雙學位和交換學生項目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李集雅說。
今年5月,中國提出推動未來3年“歐洲青少年來華交流規模翻一番”的倡議。為深化中意人文交流,中國將為22所意大利高校提供百余個學生來華交流名額,以加強互學互鑒,深化兩國人文交流。
“西米學院”見證中意高校合作
創建于1863年的米蘭理工大學在設計、建筑與工程技術等領域久負盛名,是歐洲頂尖工科院校聯盟IDEA聯盟成員。西安交通大學與米蘭理工大學的合作,是中意高校合作培養人才的一個縮影。
2019年9月,米蘭理工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的聯合設計學院與聯合創新中心在陜西西安舉行落成典禮。西米學院使更多工程、建筑和設計相關的學科領域參與進來,這一始于2009年的合作項目,是米蘭理工大學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單智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西米學院目前設有建筑學和工業設計兩個專業,每屆招生人數達到240人,由于辦學成效得到了雙方高度認可,學院正計劃增加一個專業,進一步拓展合作。
“工業設計專業隸屬于機械工程,米蘭理工大學的這一專業全球拔尖,同時,建筑學也是米蘭理工大學的強項。我們希望能通過與意大利的合作,給傳統建筑學注入意大利設計的美感,為迎接建筑學新的春天貢獻力量,進一步推動西安交通大學的教育國際化。”單智偉說。
西安交通大學計劃在陜西咸陽建設一個國際社區校區,預計可容納5000名以上的外籍學生。單智偉說:“我們致力于構建一個全英文教學環境,實現學分互認,并聘請外籍教師,打造完整的國際化教育生態體系。”
數據顯示,目前,中意兩國高校已共建9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在“人造太陽”項目、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等前沿領域和基礎學科,以及智能制造、先進電力電子技術等國際高新技術工程領域開展密切合作,取得突出成果。
讓更多青年成為兩國交流使者
自1972年建立意大利語專業以來,上海外國語大學已培育近千名精通意大利語的優秀畢業生,他們作為中意之間的友誼使者在各自崗位上推動著中國和意大利的合作與交流。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看來,中意兩國學術界應共建學術共同體,為當代世界問題的解決提供來源于古老文明的智慧。他倡議:一是擴大雙方學者、學生交換規模,增進人文交流;二是拓展文明歷史的共同研究,促進文明互鑒;三是提升現代技術賦能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能力,增益智慧教育。
他倡導兩國高校攜手共進,持續推動教育學術交流,為加深中意兩國人民友誼、推動國際理解和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
今年是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馬可·波羅打開了西方世界認知中國的窗口,其東方之旅是中意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中意大學校長對話會上,馬可·波羅的名字頻頻出現,中意嘉賓希望能有更多青年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使者,做新時代的馬可·波羅。
意大利留學生伊利亞和亞歷克斯目前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他們是中意美三學位項目的管理學本科學生。
中國人民大學與意大利路易斯大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在2022年推出了這一學制共4年的跨國培養項目,學生在第一學年于各自學校學習后,剩余三學年將依次在路易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學習,畢業時獲得三所高校的學士學位。
伊利亞和亞歷克斯在今年9月來到北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他們表示,這座擁有厚重底蘊的城市讓他們印象深刻。
在伊利亞看來,在三種文化背景下學習、與擁有不同思維和不同表達方式的同學們交流是非常有趣的經歷。他在認真學習中文,希望能一定程度上克服語言障礙。
“很多留學生都會感慨中文的聲調很難,如果聲調不準確,我們就不能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寫中國字也很難,因為跟中文發音無關。我們想更好地了解中國,完成好在北京的學業。”伊利亞說。
“我們在這里住校,這與在意大利的學習很不一樣。我們可以跟身邊的每個人學習,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這使得我們可以快速成長。”亞歷克斯說。這個出生在羅馬的女孩,對課堂上不斷進行的跨文化探討十分感興趣。“不同的語言會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想要更多促進學生間的交流,我希望能用更流利的中文與中國同學對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