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思政”工作整體 推動思政教育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第二次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思政引領力居于“六力”之首,充分體現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以增強“大思政課”引領力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科學把握“大思政課”與“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關系、“大思政課”與思政課的關系,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持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側改革,不斷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把握“統”與“分”
“大思政課”是拓展“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抓手
系統觀念和系統思維是馬克思主義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法。“大思政”工作格局和“大思政課”建設,都鮮明體現了這一立場觀點方法,都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但兩者內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大思政”工作格局強調統籌思想政治教育內外部的資源、力量、要素,形成橫向到底、縱向到邊、全面覆蓋的工作格局。“大思政課”建設聚焦思政課提質增效,要求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推動學生更好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需要將其納入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進行整體布局、規劃統籌,在隊伍建設、制度機制、條件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高質量“大思政課”建設推動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入落實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聯動校內外師資力量,打造黨政領導、科學家、老同志、先進模范等組成的專兼結合的“大師資”隊伍。要堅持課堂教學“主渠道”、日常思政“主陣地”、網絡思政“主戰場”同向發力,將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形勢政策課等體現課程元素的平臺載體都納入“大思政課”建設范疇,進一步完善覆蓋全面、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要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分層遞進、螺旋上升建設“大思政課”,推動大學師資力量、育人資源向中小學充分輻射,實現各學段“大思政課”教學之間的縱向銜接與橫向貫通。
把握“變”與“不變”
“大思政課”不能偏離課程屬性
相較于傳統思政課,“大思政課”在教學的視野格局、資源場域、組織力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拓展,但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標是一以貫之的,其課程屬性、教學屬性是始終不變的。必須充分認識到,開設“大思政課”,不是要創造一門新課,而是通過構建大課堂、大平臺、大師資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
要牢牢把握“大思政課”的課程屬性,將“大思政課”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進行統一管理,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系統的教學方案、權威的教學內容、規范的教學管理提升“大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同時,要遵循思政課建設的客觀規律,在“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自覺遵循思想引領規律、學術研究規律、教育教學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將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專業性貫穿于課程改革創新全過程,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辦好立德樹人的關鍵首課、靈魂大課。
把握“小”與“大”
“大思政課”推動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大思政課”是實現思政課課堂理論教學形態和社會實踐教學形態相統一的橋梁紐帶,通過課程內容的多資源導入、教學場域的多維度拓展、育人主體的多領域融合,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高度融合于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在理論和實踐的互動中化精神為動力、化信念為追求、化理念為行動。
要進一步開門辦課,實現思政課課堂與社會大平臺協同聯動,讓涌現在廣袤大地、孕育于生動實踐、蘊藏在社會生活中的寶貴資源轉化為啟智潤心的高品質教學內容。要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辦好以實踐教學為主題的“大思政課”,用好用活“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引導學生深入革命圣地、改革前沿、科研一線、工礦企業、文化場館等社會大課堂,打造紀念館思政課、實驗室思政課、生產線思政課、博物館思政課等多種課程形態,幫助學生在浸潤式情境中內化思政小課堂上獲取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機統一。
把握“供”與“需”
“大思政課”旨在加強思政教育供給側改革
思政課是對學生開展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的主渠道,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代際特征和個體差異,從需求側入手,通過“大思政課”建設有的放矢加強思政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理好“我們給予的”與“學生想要的”之間的關系,不斷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要豐富教學內容體系,堅持“大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提升課程厚度,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提升課程廣度,在突出重點、打造亮點、緊盯熱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要強化數智技術賦能,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新型數字體驗技術,聯通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構筑數字化學習新場域,讓蘊藏著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素材以數字化資源的形式呈現在師生眼前,為學生提供更多智慧化、個性化、精準化的教育資源。
(作者:藺 偉,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