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科學家使命 服務時代發展
——來自2024騰沖科學家論壇的聲音
“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是新時代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說,科技創新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中,任何國家都無法孤立地推進科技創新,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共享科技成果,實現共同發展。
12月6日至8日,2024騰沖科學家論壇在云南騰沖舉辦。來自國內外的千余名院士專家、大學校長、青年學者和企業家代表等,圍繞加強科技合作、學科交叉融合、打通創新鏈條等話題展開熱議,在交流互鑒中深化認識、凝聚共識。
科技事業從跟跑參與到領跑開拓、從重點領域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
站上新起點,科學家肩負著怎樣的使命?論壇所設立的騰沖科學大獎給出了一種答案。這一獎項旨在獎勵在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通過技術創新解決人類面臨重大問題和挑戰、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等的全球科學家。今年的獲獎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謝曉亮。
薛其坤帶領團隊利用特殊材料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大獎評價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探索新材料、發現新效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培養高水平勞動者的重要手段。”薛其坤說,團隊正努力在科學發現的基礎上發展進一步的應用,最終服務于國家和人類需要。
當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突破應用,正有力催化多學科交叉融合和科研范式變革,成為本屆論壇上與會嘉賓關注的焦點話題。
作為生物物理化學家,謝曉亮多年來在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及臨床醫學相關新興交叉學科作出了創造性貢獻。其團隊發明的全基因組擴增技術,已使九千多個患有單基因遺傳病的家庭成功避免了疾病的后代傳遞。
“近年來在我所處的生命醫學領域,出現了AI大模型、生物樣本數據庫等許多學科交叉的突破性進展,我都在積極學習。這些都說明生物醫學研究范式向大數據、大團隊發展的變化。在這種形勢下,科技創新不能再是各自為戰,科學家之間、國家之間更頻繁的交流合作是大勢所趨。”謝曉亮說。
與會院士專家表示,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融合,不僅在于提升科研效率和創新能力,更從根本上打破了學科邊界,加速了知識體系的重構與演化。
“目前我國已有73所高校獲批了智能科學與技術的一級學科博士點或碩士點,169所高校自主設置了250余個與智能相關的目錄外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通過學科建設,匯聚了多學科的高層次人才,促進知識、方法和技術的創新。”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甘明剛認為,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學科的深度融合,既需要學科之間的技術協作,也需要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深度合作,攜手構建領域創新生態。
要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量”,成果轉化是關鍵一環。本屆論壇對外發布了216項國內先進科技成果和100項技術需求,積極促進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清華大學費維揚院士團隊的碳捕獲技術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團隊的綠氫耦合二氧化碳高效轉化技術,此次便以綠氫甲醇制、儲、運、加、用一體化項目落地云南曲靖。“云南有著豐富的風光水電資源,項目將在交通運輸、鋼鐵冶金、能源化工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和資源高效利用,也會在全國范圍內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李燦院士團隊成員韓滌非博士說。
科技創新創業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穩定支持。在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亮看來,一方面,要通過股權投資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為優質的科創企業提供穩定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另一方面,通過一二級市場的聯動,讓企業上市融資,同時也讓資本實現有效退出,促進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本屆論壇宣布啟動騰沖科學家論壇發展基金和中藥材產業發展基金,將重點支持論壇鏈接的專家資源及優質的成果落地。據介紹,自2022年首次舉辦以來,騰沖科學家論壇已累計促成人才引進項目496個、招商引資項目780個,協議投資1900億元。
(據新華社昆明電 記者溫競華、趙彩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