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有組織科技創新 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還提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西安理工大學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主戰場,優化科技創新治理體系,開展有組織科研和有重點科研,構建“創新研究—技術轉化—產業孵化”三位一體全鏈條科研體系,在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和國內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奮斗征程中,以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學校高質量發展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穩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學校在傳承和發展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主戰場,以目標為牽引、以改革為動力、以機制創新為保障,提出“11235”學科建設登峰戰略,以挺進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為目標,以水利水電和裝備制造行業等特色化發展品牌為主題,分層推進建設高峰培育學科、高原建設學科和高原培育學科,一體推進人才培養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科研水平提升、績效目標考核和干部能力提升等。學校工程學、材料科學、環境/生態學、計算機科學、化學、農業科學、地球科學等學科位列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3‰、材料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2.4‰。“十四五”以來,學校共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516項,其中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41項。近五年,學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項。其中,“軸流式和貫流式水輪機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成果,打破國外公司對大型軸流式和貫流式水輪機技術的壟斷;“極端服役環境用高壓斷路器觸頭制備技術及產品應用”成果,解決特高壓斷路器和超大容量發電機斷路器自主制造的瓶頸難題。
學校堅持以資源要素協同為抓手,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學校持續推進“三項改革”試點與示范,不斷創新“學科+產業”轉化模式,通過梳理重點產業鏈的重大技術需求,匹配學校的優勢學科及研究團隊,以解決真問題和真解決問題的態度,破解科研項目從哪兒來的“最初一公里”問題;以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才是最大損失的理念,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在解決“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的基礎上,力爭“轉得好、轉得快、轉得更安全”。學校與陜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股權托管新路徑,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技術經紀人資源,以服務換股權的方式彌補高校在金融資本、產業對接、科創服務、股權市場化運營等方面的短板,力爭做到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推行科技成果“開放許可”和“先使用后付費”等措施,在降低轉化成本的基礎上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率。截至2023年,學校專利轉讓數位列全國高校第35位,創辦、參辦30余家科技型企業,爭取到第三方投資近1億元。張延超教授團隊自主設計并搭建了國內首個“高溫超高速軸間對轉動態密封試驗平臺”,依托產業投資公司和市場化平臺,成功實現了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運營。
學校堅持以創新鏈產業鏈雙鏈深度融合為引擎,開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服務產業大發展。學校堅持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圍繞重點產業鏈和國家、區域重大需求,開展有組織、有重點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貫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概念驗證—中試孵化—產業化”全鏈條,聯合產業鏈鏈主企業解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和瓶頸技術難題,承擔“揭榜掛帥”技術攻關任務。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研究中心、研究院等,組織大團隊,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實現大轉化,服務產業大發展。
面向未來,學校將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持續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把學校打造成我國水利水電、裝備制造行業科研創新高地持續努力,為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李智軍 ,系西安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