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抓任務落實 促進高質量成果轉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高質量發展需要以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為支撐。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交匯點,創新資源聚集,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臺廣布,創新成果豐碩。高校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承載著以科技強、人才強推動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重要使命,以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支撐高質量發展,是高校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的應有之義。
一是要做好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頂層設計,為高校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定位”。對“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的認識,決定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踐自覺和方法路徑。高校要聚焦產業重大需求前瞻布局創新方向,探索有組織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新范式,以高校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飛躍。
武漢理工大學立足行業特色和學科優勢,聚焦區域和行業高質量發展,以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為保證,以數據驅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先導,創新有組織科技成果轉化新范式,奮力推動高質量高價值科技成果轉化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是要把握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內涵要義,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定標”。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是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的驅動力量。衡量高校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不僅要從高校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角度看,還要立足區域高質量發展,突出科技成果轉化的貢獻度、引領度和支撐度。要進一步優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指標,堅持轉化數量與轉化質量并重,推動評價對象由科技人員“個體評價”向科研團隊“整體評價”轉變,由單純的“學院主體”向跨學科、跨專業交叉融合評價轉變。
武漢理工大學按照“企業出題、高校答題、市場閱卷”的思路,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區域發展的貢獻度、引領度和支撐度作為重要標準,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區域和行業、產業發展的成效評價,進一步在服務行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貢獻更多“理工智慧”。
三是要夯實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的條件支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賦能”。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對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概念驗證中心是科技成果邁出實驗室的“最初一公里”,中試熟化平臺是科技成果走進大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它們是高校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上的兩個關鍵環節。目前,對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建設整體上支持還不夠,需要更多金融投資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加快形成多元化格局。
武漢理工大學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知識產權管理運營基金),將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8%劃入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為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開展原創性科技成果的概念驗證和中試熟化提供有力支撐。
四是要探索數字賦能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書寫“教育強國,高校何為”新篇章。數字經濟的發展為促進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提供了新途徑,要深刻把握數字經濟新優勢,構建數據驅動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以數據賦能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升。
武漢理工大學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研發科技轉化駕駛艙,繪制面向產業鏈的科技創新知識圖譜,對科技人員實施創新能力精準畫像,找準產業鏈創新坐標,對標產業鏈創新需求重構創新力量。基于科技合作智能推薦系統,學校實施“1331”區域和產業科技合作計劃,每年重點走訪對接10個重點區域、10條重點產業鏈,為10個區域、10條產業鏈匹配3個特色團隊,通過深耕區域和產業需求,厚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優勢。
五是要創造性落實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讓高校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跑出“加速度”。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科技成果轉化改革任務落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賦予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同時,要探索實踐“先使用后付費”模式,服務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武漢理工大學出臺推進有組織科研激勵辦法,給承擔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的團隊增加職稱、研究生招生指標;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更大的自主權,允許科研人員自主選擇成果轉化收益使用方式,支持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下一步,學校將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高質量發展,推動有組織科研和科技成果轉化,充分激發科技人員面向未來、面向產業、面向工程化運用培養人才的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高校科技創新能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作者:楊宗凱,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