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謀劃,引育并舉
激發高校一流人才隊伍建設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力量。高校是人才聚集高地、培養主陣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教育、科技、人才的最密切結合點,是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培養高層次人才、推動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在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進程中擔負著重要使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高校應深刻理解把握,系統變革、引育并舉,加快推進高校一流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黨管人才,把牢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方向盤”
回顧黨的百余年奮斗歷程,黨和國家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整體格局中謀劃推進,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等重要論斷,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的重大部署,指導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中,“黨管人才原則”充分指明了新時代人才工作之“基”。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人才的戰略支撐作用越發凸顯,推進人才工作也越發需要保持政治定力、增強戰略定力。只有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準人才工作的大局、方向、戰略、定位,加強對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領,全方位支持幫助人才、千方百計造就成就人才,著力把各方面優秀人才凝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人才發展強大合力,保證人才工作始終服務于發展大局。
高校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深刻理解黨管人才的內涵與意義。要不斷提高對做好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將“為什么管”“管什么”的內涵理解延伸至“怎么管”的路徑突破,將人才工作融進高校組織體系,將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勢。同時,要全面提升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能力與水平。學校黨委要健全人才工作領導機構,做好宏觀謀劃與制度設計;組織部門要發揮牽頭抓總作用,落實黨委研究決定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協調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職能部門要建立統分結合、協調高效、優勢互補的部門聯動格局,合力解決人才所遇到的各類亟須解決的難題;二級黨組織要充分履行教育引導、聯系服務責任,抓好人才規劃、人才引育、政治把關、人才安全等工作,不斷探索完善新時代高校黨管人才工作格局,把高校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把握發展趨勢,抓住高校人才隊伍建設關鍵點
隨著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特別是人才競爭空前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這深刻指明了新時代人才工作之“勢”。
當前,國內外人才發展的總體趨勢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戰略價值上,人才隊伍的極端重要性導致人才供求矛盾在世界范圍內更加凸顯。戰略定位上,人才不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生產要素,而是成為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驅動者。戰略目標上,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愿景,要求我國必須具備更大的人才吸引力、成為全球人才的首選歸屬地,從而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戰略重心上,亟須構建與國家發展目標相匹配的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尤其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所需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等。戰略布局上,需將空間概念引入人才戰略規劃設計、組織實施,既突出排頭兵、先行者,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突出自身特點、加大改革力度。戰略路徑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將人才工作單線推進轉變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齊頭并進,全方位、多維度、高效率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新機制成為現實所需。
目前,我國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數據顯示,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已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33萬億元,中國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持續提升,高層次人才資源存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海外優秀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業,對推動我國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立足新發展格局、尋找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點是迫切要求。
高校應及時把握當前人才發展的趨勢性變化,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一是要準確把握需求,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卡脖子”問題,結合地方發展特色與高校定位,識別應當重點發展的學科領域,科學研判這些領域的人才短板,繪制全球頂尖機構和人才分布地圖,為后續引才工作奠定基礎。二是要遵循“引得了、留得下、做得好、流得動”的原則,實現有進有出、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建設好利于人才流動的循環生態結構。這一結構,既可以是高校內部不同院系、機構甚至學科間的“內循環”,也可以是高校之間的“外循環”、高校與社會各行業之間的“大循環”。三是要以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不斷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遵循學校定位,積極建構層次多元、各具特色的人才體系,在人才進出、管理、評價激勵等方面予以有力支持,保障人才快速成長、健康發展。
系統性改革,構建高校人才引育生態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這深刻闡明了新時代人才工作之“要”。
近年來,隨著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入,制約人才高質量發展、阻礙人才治理現代化進程的制度性束縛逐漸突破,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在突破關鍵技術、引領新興產業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從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面臨挑戰,人才培養結構不均衡的問題日益凸顯,進一步激發人才活力存在阻礙,系統性改革的必要性越發突出。
高校要積極構建既具中國特色又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引育生態體系。一是要積極承擔為國攬才的時代使命,面向海外引進高精尖缺人才。可注重從具有科技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引進特定優勢領域的人才,同時創新“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大師+團隊”組團式引才,建立海外薦才專家庫,用好師承、校友、合作者等關系,以才薦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二是要構建完善金字塔形的人才梯次結構,厚植人才蓬勃生長沃土,搭建多層次戰略人才培育階梯,按需遴選、綜合支持、動態調整,個性化實施覆蓋職業生涯全周期的人才發展支持方案,尤其是重視人才的源頭培養,注意青年人才的引進與培育。三是要營造潛心事業、自由寬松的人才發展生態,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靈活調配人才、合理配置資源、高效完成任務,同時為具有創新潛力和能力的人才提供更加寬松自由的環境,減少不必要的制度約束,確保其充分發揮專長潛力。
(作者:周虎,系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