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職業學院:“三拓一引”蹚出校企合作新路
濟南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濟職”)“三拓一引”行動于今年4月正式啟動,到如今,已超過半年。在這半年多的時間里,濟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濟職黨委書記蘇旭勇介紹,所謂“三拓一引”,即“訪企拓崗”“訪企拓研”“訪企拓服”和“訪企引才”。這種模式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有組織地深化校企合作,實現供需雙方精準對接。
記者了解到,半年來,濟職聚焦濟南市四大主導產業,調研了包括產教融合型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在內的102家單位,拓展實習、就業崗位2009個,拓展社會服務項目25個,拓展技術服務項目31個,擬引進高層次人才18名;與啟征新能源汽車(濟南)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吉利產業學院,與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濟職濰柴現代產業學院,成立濟職中國重汽培訓基地、智能制造聯合實驗室……
作為濟職的獨特探索,“三拓一引”蹚出了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新路子。
深入企業開展服務
今年9月,濟職學生王學歷沒有像往常一樣到校上課,而是開啟了在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實習生活。在這個以工業裝備制造為主要業務的跨國集團里,他將進行全要素、實境化的崗位實習。
濟職學生能夠走進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源于校企雙方的合作協議。按照協議,雙方將探索項目式、浸潤式、模塊化教學,培育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三拓一引”讓學生找到了新崗位,也讓教師有了新“戰場”。
4月28日,濟職汽車工程系副教授劉歡來到專精特新企業瑞諾(濟南)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擔任“科技副總”。半年來,他帶領企業技術人員先后完成了1項團體標準和10項企業標準的制定和發布,并協助企業解決10余項技術難題。
在濟職院長尹元華看來,“訪企拓研”是推進濟職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各個學院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舉措。學校鼓勵各科研項目負責人積極做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拓荒者、破冰者,帶動更多老師參與到科技服務中來。
尹元華說,在調研過程中,他們推進科研骨干教師參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的改造升級,開展校企聯合科技項目申報、優質技術服務與關鍵技術研發,滿足中小企業產業升級和產品改進需求。“訪企拓研”以來,濟職共計拓展技術服務項目31個,形成關鍵技術研究任務清單28個。
探索人才引進模式
職校主動“走出去”,為自身創造了更多“請進來”的機會。
在濟職汽車工程系實訓中心整齊陳列著一排教具——6輛最新型號的重汽大卡車。
“左邊教室,右邊實車,學生們與來自中國重汽的員工共同在課堂上學習專業課程和知識,很快就能上手操作。”濟職汽車工程系主任宋廣輝說。
作為該校“三拓一引”的重要成果之一,濟職中國重汽培訓基地自揭牌成立以來,已累計組織20多期培訓,近600名中國重汽員工,走進濟職開啟“沉浸式”培訓之旅。
“到中國重汽走訪時我們了解到,企業原有的培訓中心將拆除。后來,學校多次與企業對接,成功將企業的培訓中心引入校園。”濟職汽車工程系黨總支書記孫婧介紹,中國重汽培訓中心的爭取過程很不容易,如今終于開花結果,成功帶動了濟職與企業后續開展的一系列合作。
“三拓一引”除了為濟職引入培訓中心外,還為濟職擴充了人才隊伍。
“在走訪企業時,我們發現并計劃引進3名緊缺人才。”濟職智能制造系主任孫玉峰說,根據專業發展需要,智能制造系急需在飛機維修領域找到一線工作5年以上,且擁有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機型簽署資格的高技能人才。在“三拓一引”活動中,該校帶著需求到企業對接交流,正好發現了該類人才。
宋廣輝說:“此次我們計劃引進的兩位高級工程師,在企業時參與了所有車型的設計研發工作,既懂理論又善實踐,可以直接轉入學校參與教學,充實學院教師隊伍。”
在“訪企引才”中,濟職積極探索人才引進新模式,依托濟南市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教聯合體,以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雙跨”機制為突破點,為高端人才引育開辟綠色通道。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教育更應該向新而行,推動人才培養從‘被動應對產業需求’向‘積極引導產業變革’轉變。”蘇旭勇說,“三拓一引”實現了校企精準對接、產教同頻共振,他們將持續推動“三拓一引”工作常態長效,問需問計于企,為建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濟職力量。(記者 王延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