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學校門口遇到一位老教師,他不無遺憾地說,自己已經兩年沒有在學校食堂吃飯了,上班時不是從家里帶飯,就是到校門口的小餐館里去買飯。問起原因,他解釋說:“學校食堂承包后飯菜價格不僅貴,而且飯菜的品種也比較少,導致在校內食堂就餐的師生人數驟減,承包者的營業額下降,日子也并不好過!
前幾年,教育部門積極推行“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很多初、高中學校都不再直接經營食堂,而是把校內食堂承包給了個人或餐飲企業來經營。學校食堂對外承包,一是可以為學校創收;二是可以利用社會資源,更好地為師生在食堂就餐提供優質的服務,滿足師生在飲食上的不同需求。
但在看到學校食堂對外承包經營好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不看到,這些經營者都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這勢必會導致食堂飯菜價格的上漲。再加之承包者的承包期限短,大多急功近利,難顧“社會效益” ,他們除了要向學校交承包費外,自己還要有經營利潤,這只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由學生來買單。可是學生作為消費者是絕對的弱勢群體,他們實際上沒有選擇能力和鑒別能力,只能當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學校對校內食堂決不能“一包了之”,應切實加強對食品安全、飯菜價格的監管,督促經營者努力提高校內食堂飯菜品種花樣和服務質量,千方百計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或許是看到了學校食堂對外承包帶來的弊端,多地出臺政策,收回了中小學對外承包的食堂,由學校依法自主經營,并積極吸收師生參與食堂管理,實現了師生和學校食堂的和諧相處,維護了師生的切身利益,這種做法值得推廣。(河北 白帆)
(來源: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