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進入考場 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資料照片)本報記者 王蔚
2014年高校自主招生已經拉開帷幕。
去年底,教育部發文進一步規范自主選拔錄取,要求各試點高校自主選拔錄取要堅持“集體議事、集體決策”。稍早前,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被舉報利用自主招生權收受大量賄賂,以及稍后該校宣布暫緩本年度的自主選拔錄取招生,有關高校自主招生環節存在的各種漏洞甚至牽扯出的腐敗利益鏈,都讓自主招生蒙上了厚重的灰塵。而打掃干凈自主招生的內外環境,還自招原本就應具有的公開公平公正主旨,已成新一年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
分數不夠送錢就行
自主招生又稱“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于2003年啟動。經過10年的發展,自主招生已成為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高校招生多元錄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自主招生具體指部分高校在統一高考的基礎上,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通過高校自主選拔考試,選拔出具有一定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畢業生。
然而,從這些年曝光的多起發生在自招過程中的違法違紀案件來看,由于制度設計的不夠嚴密、必要的信息公開過于弱化,以及招生監督的缺位或流于形式,使得自招成了腐敗的“易發區”。比如,2010年吉林省教育廳原副廳長、省政府教育督導團總督學于興昌在學生擇校、考試錄取、調換專業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或索取他人財物共計953萬元;比如,2012年,遼寧省招辦兩名干部因涉嫌收受巨額賄賂,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又比如,幾年前湖南省也曝出教育考試院監察處原副處長譚博文等,將69名未上線考生“弄進”大學,受賄金額中大部分為“點招”所得……
為何容易滋生腐敗?
按教育部對報考自主招生對象的要求,應當是擁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考生。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每年700萬左右的高考生中,真正符合這一標準的考生只有7萬人左右。
從現行的辦法來看,高校在自招中基本是采用以“中學推薦為主,個人自薦為輔”的原則,然后,高校會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審核材料,再經過筆試、面試等多個環節,確定預錄取名單。自招入選考生在高考錄取時是可以享受優惠政策的,但考生的高考成績須高于其所在省(區市)試點高校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降分優惠基本控制在20至30分左右,最高不超過60分。
應該說,這樣的招考程序,除了最后還必須有高考這一關,其他的流程設計已經與國外普遍通行的高校自主選拔錄取無異了。但問題是,為什么我們的自主招生會暗藏貓膩滋生腐敗呢?以美國為例,他們高校招生的自主性更強,雖然也會有一個統一的考試,但分數對錄取沒有硬性的約束,只要分數別太低就行。各高校主要是看面試。一個考官如果面試時有越軌行為,那么,這個污點將使他在教育界不能再呆下去了。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說起了一件有點“發噱”的事。去年學校首次招生,竟也有熟人托他打招呼,在自主招生時“照顧照顧”,但俞校長說,他這個一校之長對于招生一點也插不上手。
“我們的招生是由專家委員會負責的,任何一個單個的人都沒有決定權,而完全是集體評議每個考生的情況,而且,考量的也不是單一指標,而是要綜合考生的申請材料、校園活動日的表現等綜合因素。因此,誰來打招呼,都是徒勞的。”俞立中說。
根源在教育行政化
我國之所以要在高考之外另設一條自主招生的通道,本意是為了拓寬高校錄取渠道,打破“一考定終身”的人才選拔方式。因此,用教育時評家熊丙奇的話說,高校反腐,該反的不是自主招生,目前的貪腐根源在于教育行政化,學校行政權力不受監督。
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也表示,自主招生制度本身沒問題,制度設計者的初衷很好,但要結合中國實際去完善和細化一些規則,特別是對招生腐敗漏洞的防范,還需著力研究。
上海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施斌說,在防止招生腐敗問題上,自主招生要面對許多新的問題。從當下的中國國情來看,除了一部分同學參加的自主招生,高考仍是最公平的一個升學途徑。而對自主招生來說,也不必急于擴大規模,必須首先建立一整套的規范機制,包括招生目標、錄取程序、監督保障等。
給自招套“緊箍咒”
自主招生牽扯出了腐敗,由此也將依法治考、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推向了“必須”。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教育部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給自招套上了“緊箍咒”,提出自主選拔錄取計劃不超過學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嚴禁突破自主選拔錄取招生計劃錄取,嚴禁突破經公示的優惠分值錄取,嚴禁更改經公示的入選專業錄取,嚴禁在發放新生錄取通知書或新生入學報到環節更改考生錄取專業。此外,教育部還要求嚴禁偏離試點定位進行惡性生源競爭,以“簽訂預錄取協議”“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等各種方式吸引生源或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嚴禁通過自主選拔錄取變相招收藝術體育類專業或藝術特長生、高水平運動員等類型考生。
熊丙奇分析說,現在的自主招生看起來是公開的,但還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沒有明確高校公開到何種程度;二是學校不按規定公示信息,沒有問責。“目前,公示項目最多的省市只公布了7項內容,包括考生的考號、姓名、性別、科類、省份、畢業中學、語種,根據這些公示信息,公眾根本無法監督。應該包含不侵犯學生隱私的所有招生內容,包括學生中學學業成績、筆試成績、面試評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