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央視曝光河南杞縣等地高考大規模替考事件之后,杞縣這個離開封還有40多公里的偏遠縣城突然備受關注。
22日,記者繼續在杞縣采訪。
此時的杞縣正是當地特產大蒜的收獲季節,空氣中彌漫著大蒜的氣味,有些古怪。
而這個人口超過120萬的縣,因為高考替考事件的發生,氣氛也多少有些古怪,而且,替考事件的發生,也并非只在今年。
連續多年的
替考
實際上,替考在杞縣并不是件新鮮事。
被央視曝光的李老師就坦承已經連續干了3年了,從沒出過事。
其實,是出過事的。
早在2012年,杞縣就曝出替考事件。當時,組織來杞縣等地替考的張某、李某被警方抓獲。但是,最后卻被放了。因為當時的杞縣替考,還沒有進化到現在的地步。
據媒體報道,當時他們組織考生拿著雇主身份證和準考證直接進場替考,這被稱作“硬考”,以區別于偽造身份證和準考證的“軟考”,當時警方認為其符合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構成要件,應受刑罰處罰。但是檢察機關認為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其為犯罪行為,不能定罪和處以刑罰(即“罪刑法定”原則)。最后,兩人被放了。
而在同一年,組織“軟考”的人則被判刑11個月。
在當時,替考已經產業化,并進而出現了很多行規,比如給槍手的定金一律定為5000元。而當年后期款項的價碼是一本2萬元、二本1萬元、三本3000元。
這一價碼在2年后的今天,就漲到了二本2萬元,一本3萬元,重點一本5萬元,如果考上全國名校,酬勞還可以商量。
而實際上,當地出臺一系列政策應對替考則可以上溯到2005年,當年,河南首次出臺政策嚴防高考“槍手”:高考期間,河南各高級中學二年級和高等院校學生一律不放假,并不準請假。每天考試期間由專人清點人數,發現可疑替考者報省招辦協同檢查。
諷刺的是,這次杞縣替考的考生來自湖北,而湖北在今年也有相關的嚴令,但是這些替考的大學生卻還是跑來了河南。
據央視報道,策劃者李老師是這樣解釋為何每年都在杞縣等縣城操作高考舞弊:“你想就是在一些小縣城里面,關系網有多牛,縣城就這么大,有頭有臉的人基本都是通的,誰沒誰幫忙的時候啊》”
“都是家里面的關系,都是領導的孩子。”李老師說,“說白了我把他們服務好,將來我回去,家里的父母啊、親朋好友到時候求他們幫忙,他們可能會念舊,可能會幫一把。主要是考慮到這個。”
此外,他還說,每個縣都有個主帶隊的主監考,首先把這個領導搞定,用錢塞,給到位。如果萬一“槍手”被查出,不能承認,只要不說就不會有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去找關系,讓公安局把人提走。
這關系網可不一般,一條龍服務還不算,出事了還能搞定,在小縣城,也算得上手眼通天了。
當地的
高考內耗
22日,記者輾轉聯系上河南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徐玉斌。他對于河南當地的高考問題有多年的研究。
他告訴記者,河南省本身就是高考大省,而杞縣所在的開封,高考也異常激烈。而杞縣,在開封五縣之中,大概屬于生源最多的,競爭的激烈可想而知。
替考的進化,和當地每年高考的內耗有很大的關系。
所謂內耗,就是學生和家長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分數彼此競爭。
“最原始的方法當時是學生自己苦學,用時間砸出成績,慢慢地就各種招都出來了。” 徐玉斌表示,河南的這種內耗尤其明顯,可以說,人為把河南的高考分數線拔高了至少50分。
他說,記得前幾年一次高考結束后,網上出來一篇《河南百萬考生落淚,給我們一個理由……》的帖子,就是說這個事情。杞縣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縮影。
而在徐玉斌看來,在杞縣這樣以農業為主的縣城,傳統觀念還是很強,老百姓對于考上大學依然有著巨大的榮耀感和執念,特別是有權有錢的人家,如果沒出一個名牌大學的大學生,那再有錢也感覺矮人三分。
“簡單說,考上好的大學依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越難考,越競爭激烈,考上好大學的榮耀感就越強! 徐玉斌說,只要看下河南流行的豫劇里面,有名的幾乎都是和狀元有關的劇目,就知道替考的發生,有著很深的原因:這里對金榜題名的渴望,從來不曾消退過。
失衡的
教育資源
在徐玉斌看來,杞縣等地的替考事件,折射出整個河南高等教育資源的失衡窘境。
河南曾經連續多年都是全國高考人數最多的省份。
在2008年,高達90多萬人。而這兩年才被廣東省超越。
今年,河南高考報名人數為72.4萬人,考試規模在全國依然排在前列。
但是與之相對的,則是河南當地高等教育資源的極度匱乏。在當地,沒有一所985高校,只有一所211大學:鄭州大學。而在河南邊上的陜西,這個數字是9所。
此前幾年,希望國家加大對河南教育的支持力度,一直是每年全國兩會時河南代表必提的事。曾有代表在發言時直言,“河南什么都少,就是人多!”
據統計,河南考生要考上北大的幾率是北京考生的1/400。
而考生們為了考上好的大學只能拼命考高分。
自己考不了高分,那就找別人來考……于是,巨大的替考市場就此出現,并逐步進化到了今天的局面。
“槍手”盛行
源于道德失范
高考舞弊并不算新聞,在利益的誘惑下,多方串聯的集體舞弊案近年來也屢有曝光,有評論稱,人們還是從曝光的視頻中震驚于此次替考案件中當事各方的坦然和從容。替考的大學生們在數萬元酬金的誘惑下很快就選擇以身試法,替考組織者對監考老師們的勸說顯得如此理所當然,被勸說人甚至沒有一絲違法的罪惡感。在各方的“積極”參與下,道德和法律在與利益的碰撞中,再次輸得一塌糊涂。
隨著“河南高考替考事件”輿情的持續發酵,網友的關注和評論也在不斷升溫。騰訊網友“天下游”說:教育腐敗到何種地步了,為人師表的靈魂工程師都成啥了,下一代不敗在這幫人手里才怪呢?
網友“星海相約”說:發生高考替考,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從已曝光的河南替考事件中不難看出,不論是替考組織者、替考者還是被替考人及其家屬,始終都與錢、權、利密不可分。為什么沒有人愿意去替普通考生替考?替考背后,是公平的打破、誠信的缺失、權力的濫用和教育的腐敗。
央視評論稱,高考舞弊案自然值得我們關心,但在這次替考案件所體現出來的道德滑坡卻更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