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 龍敏飛
近日,在清華大學新一批教師續任、解聘工作中,深受學生喜愛的方艷華老師被轉崗,閆浩老師得離開。這不僅引發了學生的請愿留任行動,而且清華“非升即走”的政策也成了公眾熱議的焦點。
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要打破教師終身制,建立退出機制,以便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潛力與活力。如今清華大學確有“退出制”——方艷華老師被轉崗、閆浩老師得離開,按理來說,這是一種進步。可為何這樣的“退出制”引來的不是點贊,而是學生的反對、公眾的質疑呢?其背后的問題值得挖掘。
方艷華老師,被不少畢業生親切地稱為“小方姐姐”,她的英文寫作課在清華的知名度很高,甚至有學生評論其課堂為“思想自由碰撞、激發火花的地方”。閆浩老師,他的微積分習題課在清華赫赫有名,被學生稱為“清華第一助教”、“少有的教書教得好的老師”。可以說,這兩位很好地踐行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師道,也深受學生喜愛。
可這樣的好老師,清華為何不續聘呢?因為清華1994年就出臺了“非升即走”政策,后來轉變為“非升即轉”。這項政策的本意是好的,就是要督促教師更加“上進”,但的確也有誤區,那就是“唯科研能力是論”。而考察教師的科研能力,又陷入“唯論文是論”。據查,近5年來方艷華和閆浩均未有論文發表。于是,在當前的評價機制下,兩位老師不得不轉崗、離開了。
不可否認,教師的科研能力很重要。但是,教學能力也同樣很重要。浙江大學就樹立了一個范本——該校設立了一筆教學促進津貼,一年預算2000萬元,作為對專注于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獎勵。但遺憾的是,“重研輕教”的高校的確不少。
對教師進行科學的評價,除去對科研能力的認定外,教學能力的認定也應包含在內。畢竟,一名好教師的定義應該是多元化的,不能僅以科研能力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