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密云縣開始實施教師崗位交流政策。目前,第一階段交流工作已經結束,共有1050名城鄉教師參與交流,不少人還報名第二輪交流。是什么吸引城里老師有下鄉支教的積極性?
密云縣是北京市的遠郊山區縣,全縣80%以上的中小學分布在農村山區鄉鎮,城鄉學校的辦學條件、辦學水平差距較大。師資不流動,教育均衡無法實現。
2006年,當地開始實施城鄉幼兒園、中小學教師崗位交流。三年一個周期,第一階段共有1050人進行了交流,約占全體教職工總數的17%。
密云縣第六小學數學老師王化倫已經報名第二輪交流了。“2006年到2009年第一輪交流時,我只是想嘗試新的工作環境。”王化倫說,“交流之后一方面覺得山區孩子確實需要我們,另一方面,我也在不同的環境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現在已經被評為市級骨干教師了。”
太師屯中心小學校長蔡瑞山說,交流促進了城鄉教師之間相互融合,推動教育質量向更好發展。
經過9年的交流實踐,密云縣城鄉教師之間差距逐步縮小,骨干教師的分布也從過去集中在城區學校變成城鄉學校齊頭并進。教師均衡發展帶動了全縣教育均衡發展。
2013年,全縣中考優秀率為24%,比2005年上升了12個百分點;全縣中考及格率2013年為90%,比2005年上升了13個百分點。而城區學校沒有因為派出和接收交流教師而影響教學質量。比如,密云縣三中派出了51名交流教師,接收76名交流教師,可這些年的教學成績依然保持在全縣前列。
密云縣教工委書記張文亮說,交流政策實施9年來,教師從不理解、抵觸,到主動報名參加第二輪交流,輪崗交流從過去需要優惠政策推動,轉變為公認的“骨干教師孵化器”,成了城鄉教師爭相參與的優質平臺。
隨著交流教師人數越來越多,城鄉教師差距越來越小。山區學校解決了學科短缺、特長教師短缺的問題,而城區學校通過交流建立了教師之間新的平衡,促進了競爭與協作。(記者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