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媒體調查了廣州城區中小學教師的收入待遇現狀,發現在不同區縣財政的支持下,相同學歷、級別、教齡的教師待遇存在較大差別,有的甚至月收入相差上千元。號稱教育強區的越秀區教師工資反倒不如其他區。
中小學教師工資由區縣一級財政支付,各區縣財力和負擔不同,導致教師工資待遇不同。改變現狀可不是小事,或需要改變1980年代以來的財政體制。同處一城,薪酬差異極大,而教師們的不滿情緒多半止于吐槽,付諸離崗、跳槽等行動的似乎罕見,這也是同城同工不同酬現象能夠長期存在原因之一。
但是,“人比人,氣死人!”同城同工不同酬不合理,不是從教師的怨言來談,而是從教育公平的角度來談。教育弱區教師工資高,其實是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的。如果教師很在意收入,那么優秀教師會從收入低的教育強區,涌向收入高的教育弱區,很快就會拉平教學質量,甚至強弱異勢。當然,教師跨區流動還有行政藩籬的制約,不是想走就能走。為了促進教師跨縣區流動,不僅要撤去行政藩籬,而且要設法提供收入之外的激勵,這是市一級教育部門該考慮的事情。而且,有時用行政手段刻意追求公平,往往會制造新的不公平。例如鼓勵強區向弱區單向流動,教師會擔心出去容易,回來難。
另一方面,教育的公平往往是一環扣一環的。學生沒有受到平等的教育待遇,如同等量化的教育經費,教師的工資怎么可能達到公平?這就要求公共財政要更傾向于民生大事——教育才對,片面追求高樓大廈只是讓民眾有感官上的享受,實際意義卻沒有多少。如果各級公共財政能夠保障教育公平,從學生到教師,均得到經費上、待遇上的公平對待,教師節就只有歌頌師恩的份,而沒有工資與職業不相稱的現實之憂。并且,市一級政府可以做,而且應該做的事是將全城教師的社保包攬下來,不分公辦還是民辦,一律同等待遇,解除教師在市內跨區流動的后顧之憂,也讓教師感覺到財政的普惠,重拾職業尊嚴。
另外,還要呼吁政府和媒體弱化“教育強區”的概念。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學區制,孩子就近入學,與之相配套的,應該是教師收入差異也應該細化到學區,教育水平的差異細化到學區。如果每間學校之間的教師收入都有明顯差別,這會讓相對清高的教師對收入更敏感,刺激流動和競爭,提高教學質量。從家長的角度來看,由以前的擇校,變成擇學區,越尊重家長的選擇權,就是越公平。總之,行政部門對辦學的干預越少越好,而公共財政對教育投入則越多越好,如果顛倒過來就是很麻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