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蘊含著一個樸素的道理:書籍不僅是知識的媒介,更是文化基因的承載主體。教科書作為學生觀察世界的一個窗口,更應如此。
一本優秀的語文教科書,有著怎樣的重要使命?需要傳承哪些文化價值?教材的編寫又該秉持什么標準?網友的不少建議富有啟發,現摘編幾篇,和大家分享。
參與互動,請關注“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rmrbpl)和本版。
——編者
打開語文世界的境界
語文,顧名思義,是語言的工具性與文字的人文性的統一。它要可用,字詞句讀,聽說讀寫;它要可品,博古通今,香遠益清。
教材的編寫也應遵循這一原則。面對學生這一特殊對象,要選擇符合其年齡特征和學習規律的內容,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當然也不能一味“遷就”他們的興趣,應給予他們必要的“文化”和“素養”,在心里播下一顆顆種子。
我們對教材有太多美好的愿望,這么多年教材也在一點點進步完善著,但依然眾口難調。以尊重理解的態度對待教材,以嚴肅的態度鉆研怎么用教材,才是問題的關鍵。教材絕不是也不應該是惟一的“權威”。它只是一個窗口,我們需要的,是給孩子打開一個廣闊的語文世界與美好境界。
(@小靜豆豆)
多關注課本文化內核
現在,大家圍繞語文課本的討論,往往集中在文章的題材、作者等外在標簽上,對其內在價值重視不夠、挖掘不多。
古文晦澀、拗口、難懂,與現代交際應用很多沾不上邊,但飽含中華傳統文化、文明禮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不能少了這些“千年佳釀”。無論體裁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關鍵還得看其“內核”。要兼顧基本能力提高與人文素養提升,不能因為一個方面而簡單否定一篇文章或一個作家。
語文課文的選用,理應放眼學生的整個成長歷程,在提高系統性、思想性上多下功夫,為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選擇合適的篇目。此外,也要鼓勵老師、家長和專家一起開發和編寫學校讀本,以彌補統一課本的不足。
(@春秋聞曉)
點燃孩子大大的夢想
文字是變幻莫測的藝術,有人賞文采,有人品文意,有人觀文式,各得所愛、各取所需。但對學生而言,通過語文課培養孩子對文字、文學乃至中華文化的興趣,是最重要的使命。
回憶學生時代,我只能感覺“床前明月光”的朗朗上口,而不能體會那寂寞的鄉愁;被“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情節吸引,卻不能體味跳下懸崖那一刻生死抉擇的雄壯……但那些美妙的課文,卻像一顆種子,深深地種在了我的腦海中,讓我對文字的藝術念念不忘。
如果一本小小的課本,能為他們種下一顆種子,就像歌曲《蝸牛》寫的那樣,“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重重的殼裹著輕輕的仰望”,點燃孩子們大大的夢想。我想,這就是最優秀的語文教科書。
(@石久硯)
傳遞時代進步的足音
語文課是一個民族教學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科目之一,它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神和靈魂,一切需要文字、語言的地方都與語文息息相關。語文教科書中,就應該多呈現各個階段的優秀作品。
文化之革新、精神之煥發,也得益于教科書選文的優化。它所傳達的思想、精神和氣節,影響深遠。社會在進步,文化也在發展,教科書的選文應當跟上時代節拍,不斷提高課文的趣味性,呈現閱讀的多元化。可適當引入一些現代精品,以及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經典文章,甚至不妨將網絡文學、新詞匯等適當引入視野。
當語文教科書成為時代進步聲音的傳遞者、先進文化的弘揚者,就能真正成為莘莘學子的好導師。
(@xzz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