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經理人:陪“1”跑到“100”
山東青島一家企業的生產車間。新華社發
廣東深圳,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對人形機器人進行測試。新華社發
在首屆晉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洽談會智能裝備展位,工作人員在展示無人機研究成果。新華社發
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阿秒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做實驗。新華社發
國內知名高校的博士后褚悅,碩博時攻讀的是電化學專業,她的導師與科研團隊經過十幾年的攻關,研發出一種高性價比的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這種電池即便是在嚴苛的溫度條件下,也能正常工作。
導師希望這項科研成果能盡快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于是,到了周末或假期,褚悅就有了一個新身份——技術經理人。
“創新成果的誕生是‘從0到1’的過程,但只有‘從1到100’,真正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才會帶來生產力水平的大躍升。這個過程會有很多溝壑,甚至‘死亡之谷’。而技術經理人,正是幫助科研成果走出‘死亡之谷’的人。”褚悅說。
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怎樣讓領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場了解?怎樣讓實驗室成果實現大規模量產?怎樣讓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適的企業?連接科研與市場兩端的技術經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緊缺人才開發目錄,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尤其令人關注。
1.不僅僅是“科技紅娘”
經過兩年的發展,褚悅負責運營的科研成果走過小試、中試階段,近期已送多家頭部電芯企業進行技術驗證。“等測評結果出來,如果反饋比較好,我們明年就會加快推進量產線的建設。”褚悅告訴記者。
在褚悅看來,她在技術經理人職業道路上遇到的第一道坎是思維方式的轉變,“科研思維和商業思維相去甚遠。做研究時,我們追求產品性能的極致發揮,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要考慮材料、設備、工藝路線等實際問題。作為技術經理人,需要成為懂科技、懂市場、懂產業、懂資本、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褚悅從金融術語一點點學起,但僅靠自學顯然是不夠的。給予她重要幫助的是天津市技術經理人發展促進會理事長、獨立技術經理人王琪。
王琪在成為獨立技術經理人之前,曾有20年在國企研發、科研管理、戰略等部門的工作經驗,“技術產業化全流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做過”。隨著落地項目與業內口碑的積累,她成了獨立技術經理人。
“‘技術經理人’的雛形,是改革開放之初周末做兼職,為長三角大批鄉鎮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中的科技人員——星期天工程師。”王琪說,20世紀90年代,技術經紀人制度逐步形成,技術經紀人培訓及經紀機構陸續出現。1997年,為促進和規范技術經紀人的發展,原國家科委發布《技術經紀資格認定暫行辦法》,并編制《全國技術經紀人培訓大綱》。在當時的文件中,技術經紀人的工作被定義為“為促成他人技術交易而從事中介居間、行紀或代理”。
時至今日,這個群體也常常被稱為“科技紅娘”。
但在王琪看來,這個稱呼與當下時代對技術經理人的需求是錯位的:“‘紅娘’更多是撮合,靠信息差賺錢,但對于技術經理人來說,這才剛剛是工作的開始。”
2022年,技術經理人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對這一職業的定義是,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從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評價、推廣、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相關服務的專業人員。
從單項任務到跟進全鏈條,“技術經紀人”與“技術經理人”一字之差,內涵已大不同。
2.初創企業最早的合伙人
在記者的采訪中,“復雜”是描述技術經理人工作的高頻詞。
據王琪介紹,當專家學者萌生出技術轉化的想法時,技術經理人便可適時加入團隊。在后續環節中,技術經理人將承擔一系列重要工作,包括精心規劃知識產權布局、制定詳盡商業策劃、積極尋覓投資方與合作方、組建高效公司團隊等。此后,還可能帶領團隊參與各類“比賽”及“路演”活動,充分展示技術優勢與水平,主導合同談判,助力企業構建完善制度體系、理順財務流程,直至企業最終實現自我良性發展與持續“造血”功能。技術經理人在這一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類似于“個人投行”,又似“創業導師”。
那么,在紛繁綜合的業務中,技術經理人最核心的技能又是什么呢?
王琪認為,是“架構”——“技術經理人應該是一個把控管理流程的人。”
在廣東省佛山市產業研究院,記者得到了相似的回答。
佛山產業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是廣東省科學院的下設機構,專注于科研成果轉化。在佛山產研院成立初期,院長殷紅軍曾帶領團隊調研了100多家運營狀況欠佳的創業團隊,最后驚奇地發現,100多家企業中僅有兩家是因為科技問題而失敗,“在實驗室里做得很漂亮的一個結果,中試產品做不出來”。其余則是因為產品跟市場不適配、公司治理不善等原因。所以他認為,技術經理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公司建起來”。
在佛山產研院,技術經理人需要學會給創業團隊設計公司頂層結構,包括股權結構、治理結構、產品結構等。股權結構解決利益分配和責任主體劃分問題,治理結構解決公司發展過程中的運行效率和規范問題,產品結構解決公司生存發展、與產業鏈上下游開展協作分工的問題。
頂層結構設計好之后,還要解決合伙人要履行什么義務、如果沒履行怎么辦、如果合伙人想退出以什么方式出去等實踐中反映出的普遍難題。“技術經理人就是初創企業里最早期的合伙人,要去落實公司治理結構,陪伴企業成長。”殷紅軍說。
3.技術經理人極為緊缺
佛山產研院目前面臨的最現實的困難,是技術經理人欠缺。
中國科協“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轉化獎獲得者、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等人所著的《硬科技2:從實驗室到市場》提到,在歐洲國家,科研人員與技術經理人的配比大概是25∶1,即每100個科研人員需配備4個技術經理人。相比之下,我國技術經理人極為緊缺。
面對這樣巨大的缺口,2024年1月,中國科協發起的“科創中國”技術經理人培養體系試點建設啟動,該項目將推出一批精品技術經理人初、中、高級教材和系列課程。2024年9月,工信部火炬中心相關負責人在第五屆世界技術經理人峰會上表示,支持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等機構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本地創新體系建設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訓。目前,全國已經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36家,技術經理人協會近20家。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率先開設技術轉移碩士專業學位,此后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多所高校也相繼開設這類專業。
上海交通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專業的學生構成主要有四類群體:科技創業者、大中型企業技術高管、科學家合伙人(投資/創業)、技術轉移服務專家。從2024年入學新生數據來看,他們平均年齡36.2歲,平均工作年限13.3年,平均管理年限8.2年。
不難看出,這是高端人才系統化、再提升的過程。對標的正是培養“架構師”式的技術經理人。
與之相對的,職業新人應如何上手呢?
王琪建議可以采取師帶徒的方式。她介紹,天津市技術經理人發展促進會的一大公益項目,就是幫助青年科學家進行成果轉化。“我們通過這些項目,吸引了一些非常有經驗的技術經理人加盟,以他們為核心再輔以兩三個剛入行的人組成小分隊,既鍛煉了新人,又構建了工作網絡。”
另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團隊合作。
2022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成立了杭州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下簡稱“杭轉中心”)。與高校、研究院所、企業的技術轉化部門不同,這是一個政府主導的第三方平臺。目前已入庫75萬項科研成果,成功轉化其中百余項。
劉銳是杭轉中心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負責人,他介紹,目前團隊中直接負責成果轉化工作的人員有十余位,除了親自參與成果轉化之外,他們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將中心簽約的技術經理人組織起來,進行團隊合作。
“有的技術經理人是輸入型的,擅長技術的理解與把握,有的是輸出型的,擅長撮合交易,對企業管理、金融資本運作等都有一定了解,大家可以組團作戰。”劉銳解釋,“具有獨立作業能力的技術經理人當然最理想,但這樣的人才數量有限。將不同能力層次或者擅長不同方向的技術經理人組合起來,共同去推動項目落地,也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方式。”
4.職業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劉銳坦言,杭轉中心目前的簽約技術經理人基本都是兼職,本職工作多為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轉人員,知識產權代理等第三方服務商或者科技企業員工。這也是目前技術經理人比較主流的構成力量。
成為專職的技術經理人瓶頸何在?褚悅從新人的角度分析:“科研成果轉化的周期很長,快的一兩年,慢的5到8年都有可能。有時候一年接觸很多項目,但能夠進行落地的微乎其微。這種不確定性對于新人來說是最大的障礙。”
“有的科研團隊跟產業方聯系上了,可能就會‘跳單’,技術經理人的前期工作就白費了。”劉銳說,“像我們這樣專門做技術轉化服務的公司如何走市場化道路,我們也在探索。”
劉銳建議,可以采用“分段收費”的模式,即根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中的不同階段,將需求方的任務進行拆分,如擬定商業化方案、提供咨詢、擬定合同等,每個任務對應不同的費用,按照所做環節逐項收費。
近年來,江蘇、安徽、上海等地都相繼發布了技術經理人傭金收費標準,讓技術經理人“有價可循”。比如上海《技術經紀人服務傭金收費標準指導意見》提出,提供不超過3小時的專業咨詢,建議收費1000元/次;提供信息介紹,建議按照乙方收益1%~5%分成,或者面議。
此外,作為一項新興職業,職業體系建設還有不少有待完善之處。
目前,超過15個省份將技術經理人納入職稱序列,多以工程師或者研究院序列設置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四個層級。但受訪者認為,目前職稱評定標準有待細化,應適當提高晉升門檻,否則可能會導致行業內“魚目混珠”。還應設置職業技術經理人準入資格,出臺執業資格證書,并進行定期考核,以此來規范和維護職業技術經理人的專業性。
雖然這一職業有諸多不成熟之處,但談及未來發展,褚悅希望博士后出站后能夠從事這一工作:“如果在這些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過程中,我能夠提供一些服務和幫助,這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也很幸福的事情。”
(記者 陳慧娟)
(項目統籌:記者 馬姍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