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無數次想象過工作的情景,但真正工作時才發現,想象與現實的差異如此之大:狹窄的操場,昏暗的教室,落后的教學設施……”今天在冬日的寒風中,在新公民園丁獎的頒獎舞臺上,24歲的周瑩講述著學校與自己想象的工作場景,目前她就職于貴陽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擔任初三班主任,并教初三數學、物理、化學和初二美術等科目,月工資為1100元……
涉及全國10個城市過萬名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的新公民園丁獎評選今天下午落幕。來自全國各地的獲獎打工子弟學校老師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講述了自己的收獲與辛酸。新公民計劃相關負責人劉文華披露一份他們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將近70%的打工子弟學校老師感到壓力很大,一方面是因為工資負擔重,一方面是缺少必要的教學科研支持。而改善教師生存狀況成提升打工子弟學校教學質量關鍵。”
調查顯示,造成教師工資負擔重的主要原因包括學生參差不齊,流動性大,班級人數多(58.9%的班級容量超過45人),每周課時多,北京貴陽兩地平均每周課時數高達25節。是公辦學校課時數的1.6倍。而80.3%的老師稱,學校缺乏教具,缺少多媒體教學設備,缺乏專職音體美電腦教師。
據統計,我國目前6歲`14歲的農民工子女有5800萬,6歲~17歲的農民工子女有8000萬,其中2000多萬隨父母進入城市,而僅在北京就有20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和8000多打工子弟學校教師。
周瑩當教師的路并不平坦,一心想去公辦校教書的她,由于專業和學歷的限制處處碰壁,漸漸失去了原有的自信和驕傲,“但我在打工子弟學校看到了人性中最美麗的一面,看到了一顆顆如水晶般剔透晶瑩的心。”
“我感覺他們一直被社會邊緣化,沒人關注他們的權益與現實困難。”據新公民計劃干事張麗紅介紹,參與評選的教師多數從師范院校畢業,在老家也曾從事教師職業,但在急速的城市化轉型中,他們和村里的青年一樣來到了大城市,別無一技之長的他們再次拿起粉筆,站在了簡陋的校舍中。
“心理的落差不僅僅在于待遇,還在于被教育管理部門邊緣化。”一位來參加評獎的老師對記者說,沒有人來進行指導,沒有人進行業務培訓和考核。
根據活動主辦方介紹,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他們大部分人的工資每月僅在900元~2000元之間,很多老師不得不在周六日去打零工補貼家用。而且除少數外,多數打工子弟學校的老師沒有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險,沒有人維護他們的權益。(記者車輝)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