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受訪者感覺當前中國式陪讀較普遍
56.5%的人建議家長不必過分追求“最優”,53.2%的人期待促進教育均衡
11月14日,西安,為每天陪兒子上學,付先生在兒子就讀的小學已經當了兩個月校工,每月收入1300元,而他之前是一家大型電器批發店的老板,年收入100萬元。圖為放學后付先生回到小屋輔導兒子完成作業。
湯繼穎攝
“家有讀書郎,全家跟著忙。”如今,家長為孩子陪讀現象屢見不鮮。為了孩子,一些家長遷徙不定、輾轉租房,被稱為新時代的“孟母三遷”,這種現象也被不少人稱為“中國式陪讀”。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對792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5%的人感覺當前“中國式陪讀”較為普遍,84.9%的人說自己身邊就有陪讀的家長。
受訪者來自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50.8%的人在大城市,28.4%的人在中等城市,10.6%的人在小城市,7.4%的人在縣城,2.8%的人在農村或鄉鎮。
57.4%的人感覺高中階段陪讀最普遍
自從今年6月在校外租房后,湖北赤壁一中高三學生劉璐幾乎所有的生活雜務,都被母親“承包”了。母親通常一天在自己家和出租屋之間往返兩三次,早飯后回家給上班的父親做飯,中午到出租屋給女兒做飯,晚上再陪女兒睡覺。雖然母親這樣陪讀很辛苦,但一家人都感覺值得,“拼這一年先把高考熬過去”。劉璐現在“被子不用疊,衣服也不用自己洗”,可以騰出時間來多看書。
劉璐所在的年級有28個班,每個班60來人,她估計有家長陪讀的學生超過一半。不少人選擇在校內租老師的房子住,家長陪讀一般單獨租一居,每學期房租大概1萬元。校內的房子特別緊俏,要提前一年預訂。劉璐因為“下手晚”只能租到校外,不過房租相對便宜,每學期只要4000元。
當前家長陪讀有哪些方式?調查中,64.6%的人首選“租房陪讀”,其次是“全職陪讀”(50.9%),“買房陪讀”排名第三(36.0%)。接下來還有:進城陪讀(34.1%)、請假陪讀(33.9%)、跨區陪讀(29.4%)、跨市陪讀(23.4%)、跨國陪讀(18.2%)等。
開了幾次家長會后,浙江嘉興某機關職員吳穎發現,正在上高一的女兒的同學中,有一半的媽媽都在全職陪讀,不少人很早就買了學校附近的房子,其中不乏來自農村的家長。“我女兒有時還會抱怨和陪讀的家長相比,我們為她做得不夠多。”
調查顯示,57.4%的人感覺家長在孩子高中階段陪讀最普遍,43.2%的人選擇“初中”,33.9%的人選擇“小學”。
67.7%的人認為陪讀不利于孩子獨立
家長陪讀的原因有哪些?調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依次是:擔心孩子吃苦(56.4%)、家長“望子成龍”(55.1%)、方便孩子上學(41.5%)。39.9%的人認為原因是“孩子不夠獨立”;39.0%的人認為是“教育資源不均衡”; 21.0%的人認為是“從眾攀比心理”。
安徽淮北的李女士陪讀已有3年。她原本是蕭縣的一名初中教師,兒子考上市里的重點中學后,她毅然決定辭職陪讀。在她看來,陪讀家長更大的壓力源自家里人的看法——“你天天就是照顧孩子,孩子沒學好,就是你的責任。”這種壓力控制不好很容易傳遞給孩子。
高一時李女士和兒子就發生過多次沖突,“他當時成績不太好,每天還要看美國職業籃球比賽,他一看電視我就頭痛,管他就比較多。有一段時間我們都在崩潰的邊緣。”在其他家長的勸說下,李女士反思自己,試著放手,讓孩子制定學習和娛樂計劃,和兒子相處才慢慢融洽起來。讓她高興的是,兒子的個頭兒3年來長了近30厘米,“一個孩子最關鍵的時間就這么幾年。只要他身心健康,以后的生活就會過得很愉快。”
山東濟南市中區教育局教研員朱國紅則感覺,陪讀很容易變成孩子的“枷鎖”。她了解到的有陪讀的孩子,很少有不和父母逆反鬧別扭的。父母不工作看著一個忙碌的孩子,孩子基本上天天都在父母高壓之下,也不會欣賞這樣的父母。
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陪讀帶來負面影響較多:不利于孩子獨立(67.7%),給家庭帶來負擔(49.8%),給孩子造成壓力(48.1%),家長“犧牲”事業(45.3%),家長“輸不起”心態嚴重(35.1%)。
“父母有父母的工作,孩子有孩子的任務。”在朱國紅看來,父母努力工作本身就是以身示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家長應該做的更多的是不斷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主挖掘潛能。
56.5%的人建議家長擺正心態,不必過分追求“最優”
調查顯示,57.0%的人不會選擇為孩子當陪讀,僅13.8%的人會選擇為孩子陪讀,20.8%的人表示“不好說”,8.4%的人“已經在陪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認為,現在所謂重點校和薄弱校的教育投入和師資質量相差很大,難怪家長舍近求遠去擇校陪讀。如果教育能均衡發展,所有的公立學校都是水平相當的好學校,陪讀現象肯定會減少。
調查顯示,56.5%的人建議家長擺正心態,不必過分追求“最優”;53.2%的人期待促進教育均衡,減少擇校;50.0%的人建議家長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48.8%的人希望教育部門完善相關設施,讓家長放心。
程方平說,“現在學校、商家、媒體釋放的一些類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輿論,加重了家長的焦慮感,盲目陪讀也不在少數。”對此,教育部門的引導也很重要。在薄弱學校投入優質資源收獲會遠超預期。他曾參與北京市海淀區一所薄弱學校的語文教學改革,僅一年這所學校的中考語文成績排名就從前一年全區的三十幾名躍居前5名。只有多一些這樣的探索與努力,家長們才會看到學校的責任和潛力,才會轉變觀念,放心滿意。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馬和民認為,家長要理性看待陪讀,從現實出發考慮什么樣的環境和生活狀態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這需要和孩子對話,傾聽孩子的想法。家長要知道,單純的學業優勢并不足以讓孩子在社會上自立。
今年兒子高考失利后,李女士也疑惑過,自己放棄事業陪讀是否值得,她所花費的不僅僅是錢,還有這些年的正常生活,“陪讀是個很苦的差事,我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現在全捆在孩子身上了。但既然選擇了,就不能回頭。”今年9月,她開始為孩子的復讀,尋覓合適的出租房,陪讀的日子還遠遠看不到頭。(記者 王聰聰)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