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漢口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推出“戀愛登記制”。學校對學生進行戀愛摸底,對于記錄在案的學生,安排專門的輔導員充當“愛情保鏢”,對學生的戀愛進行全程“監護”。這一“制度”一經推出,立即引來網上一片熱議。
戀愛登記制是否如校方所設想的那樣美好,首先不妨問問戀愛登記制的出臺初衷是什么?它的護航對象究竟是誰,是學生還是學校?
如果戀愛登記制的護航初衷是學生本位,護航的對象是學生的心理健康,那便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真誠。這種真誠其實就是對監管尺度的拿捏和把握,體現在校方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中,并最終散發出它應有的溫度。在學生本位這一出發點上,校方會自然而然地保持學校管理與學生隱私之間的安全距離。而這段拉開的公共距離則隱隱地通往一個大學教書育人的道德境界:對學生隱私的尊重,對一切關乎學生自由的由衷敬畏和善待。在善良的初衷面前,任何關于它的批評總會不由自主地后退兩步,因為那里儲藏著可被世人理解的合理性。
如果對大學生的戀愛護航是出于維穩目的,由于擔心學生失戀后做出極端舉動而影響學校的聲譽和形象,而站在學校本位上對學生戀愛進行自上而下的規劃和管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諸多問題。
不得不承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成熟遠遠滯后于生理成熟,因失戀而引發的極端行為已經不再是一個個偶然事件,而是演化為一種普遍而深刻的社會現象。
遺憾的是,大學教育在戀愛問題上的態度似乎總是曖昧的,甚至是有意回避的。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大面積缺席,或者僅僅作為一門無關緊要的選修課存在,相關的教育內容重重地壓在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上。這門課程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然而關于大學生的戀愛問題只是一筆帶過,簡答地給出了“四個不能”,即不能誤把友誼當愛情,不能錯置愛情的地位,不能功利化地對待戀愛,不能只重過程不顧后果。這些文字明顯很空洞,學生很難形成一種直觀的印象和經驗,而且有意回避了失戀問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由于大學戀愛教育活動的普遍缺席,戀愛登記制的出發點顯然是可取的。校方希望借助一定的戀愛輔導來傳遞一種積極的戀愛觀,這既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也是課堂之外亟待強化的一個教育學命題。其實,課堂上那些條條框框因為太過籠統而導致效果微乎其微,大學生的戀愛教育應該是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可感可觸的。有必要讓教育回歸到具體的情景和故事中,因人而異地開展戀愛教育。因此,安排專業的心理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結合學生的切身問題進行個性化的引導和干預,以此形成學生更為逼真的感觸和理解。這種基于問題驅動的情境教育正是現代教育積極倡導的教學理念。
當然,戀愛干預存在一個基本的倫理界限,那就是對個人隱私的尊重和敬畏。在此前提下,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看,戀愛輔導是必要的,但這種輔導應該是一種參與性的、咨詢性的、伴隨性的,而且位于私權空間之外。學校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一個幫手、一個聆聽者、一個親密的朋友,有必要將戀愛輔導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對學校而言,為了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戀愛輔導,學校應該借助活動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比如通過同伴教育來鼓勵學生主動靠近,如此便可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和抵抗情緒,進而實現戀愛教育的“軟著陸”。(劉濤)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