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融合之美,培育審美品位
美育課程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要提升美育課程教學質量,離不開藝術類學科內容的有機相融與整合——通過展示融合之美,觸發學生的自然感知能力,引發情感體驗,提升學生認知水平,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審美品位,構建個性化、創造性思維境界的目標。
近年來,教育界高度重視美育課程。以北京為例,多所高校均設立了美育研究室、美育中心以及藝術與美育研究院等機構。與此同時,在各校人才培養方案中,美育課程同樣被賦予重要地位,涌現出不少深受歡迎的優秀教師與精品課程。但不可否認,放眼全國,也有部分高校美育課程設計相對陳舊、呆板,乏人問津。
如何避免這種現象?
教育部去年12月發布通知提出的“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便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的課題。近日,北京市教委印發了《北京市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支持高校打通校際課程互選平臺,實現學生跨校選修美育課程,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美育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筆者梳理發現,不僅北京,還有不少省市均出臺了相關工作方案,這標志著學校美育工作邁入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
美育課程是藝術與審美的實踐路徑
做好美育浸潤,離不開強有力的課程體系支撐。
近年來,不少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規定了美育課程的設置與學分要求。筆者調研發現,某高校在學生培養方案中明確提出:學生需修讀“藝術修養與審美體驗”選修課程不少于2學分。為了能讓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審美體驗并提升藝術修養,這所學校還設計了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涵蓋音樂鑒賞、美術創作、舞蹈表演等多個領域,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視野和實踐平臺。從實踐來看,藝術類選修課深受學生歡迎。以線上開設的某舞蹈藝術類課程為例,每學期選課均過千人,到了“一位難求”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熱情很高,他們在課程評價中寫道:“這是我第一次離舞蹈學科這么近,第一次系統了解、體驗舞蹈藝術的魅力”“舞蹈藝術課程為我大學生活展開全新畫面,對我完善知識結構、提升認知幫助很大”……大一通識課“中國曲藝與民間歌曲賞析”的任課教師反饋,學生選修熱情高漲,按教室容量設置的課堂人數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學生能在課堂上從始至終保持專注,課下積極搜尋各類演出實例和曲藝作品創作背景等資料。
在筆者看來,這些課程不僅深化了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更是一次深刻的心靈觸動與自我發現之旅。通過美育課程的系統學習,學生們培養了創新思維和情感表達能力,學會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以及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美、分享美,從而豐富個人的精神世界,為未來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美育課程是人才培養與學科交叉的橋梁
美育課程具有跨學科、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它打破了傳統學科界限,將藝術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視野。同時,美育課程注重實踐教學和創作實踐,鼓勵學生通過參與藝術創作和實踐活動,提升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
美育課程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人才培養和學科交叉中發揮的橋梁作用。舉例來說,北京某高校在文學課程中引入音樂、舞蹈等藝術元素,使文學作品更加生動形象。在講述中國古代歷史時,教師會展示不同朝代的繪畫、雕塑和建筑作品,讓學生通過視覺藝術感受祖國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此外,學校還會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和藝術展覽,讓他們親身體驗藝術與歷史之間的緊密聯系。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美育課程如同橋梁紐帶,不僅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還能推動高校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和優化。
美育課程也可以對其他專業學科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筆者調研一所北京高校發現,這所學校開設了美育本科輔修專業,開發并推廣了美育云課堂和美育微課,舉辦了美育大講堂,組織學生藝術季等系列活動。這些舉措極大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校園文化的凝聚力與吸引力。此外,鑒于美育課程突出實踐教學與創作實踐的獨特優勢,北京多所高校紛紛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美育實踐項目。這些項目不僅豐富了美育教育內涵,還為其他學科教學方法創新提供了寶貴啟示和借鑒,進而推動了高校整體教學質量提升。
美育浸潤行動下的課程展望
隨著美育浸潤行動的深入推進與高校美育工作不斷發展,美育課程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未來,美育課程建設應更加重視創新性與實用性,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通過構建一系列高質量美育慕課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美育學習途徑。同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追蹤與分析,為實施個性化教學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此外,加強與社會資源的合作與共享,也有助于推動美育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尤為重要的是,跨校學分互認評價機制將成為美育課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通過構建這一機制,學生可以在不同高校間自由選修美育課程,實現優質美育資源的共享,不僅拓寬了學生學習視野,也促進了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此外,跨校學分互認還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推動美育課程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更廣闊平臺。
(作者:鄭莉,系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