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米博物館”,讓藏品“走”到學生身邊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客航天科創空間青少年科普館,孩子們在觀察光壓傳動試驗。鮑贛生攝/光明圖片
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實驗小學老師向學生們介紹航空航天知識。郝群英攝/光明圖片
最近,“一平米博物館”正成為不少中小學校師生喜聞樂見的熱門打卡地。顧名思義,這是一種設在校園里、占地極小的微型博物館。博物館藏品以這種方式入駐校園,引來學生們爭相圍觀、熱情討論、研學新知。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近年來,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以越來越多的方式有效銜接。一些學校結合自身特點,把校史館、博物館和課程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自身的館藏資源;也有一些知名博物館把展覽搬到學校,以“一平米博物館”等形式在校園落地,幫助青少年科學認識自然、探索自然。
占地僅一平方米左右的博物館,能有什么樣的藏品展出?學生們又能在這一方天地里獲得什么樣的神奇體驗?如何更好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讓博物館與學校聯動育人?“一平米博物館”,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走進校園 博物館藏品這樣“活”起來
飛鳥、游魚、恐龍化石……這些往常需要去博物館才能看到的真實藏品,正在從上海科技館陸續進入當地中小學校,成為師生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走進上海松江四中初級中學的教學樓,一眼便能看見大廳里的“一平米博物館”。這方小巧精致的天地里布設著栩栩如生的標本,輔以展板,幫助同學們了解從恐龍到鳥類的演化歷程,還為大家澄清了一個模糊認知——翼龍不是恐龍;有著鳥類“祖先”之稱的始祖鳥卻可能不是鳥而是恐龍。
這樣的“一平米博物館”,在上海的中小學里越來越常見。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介紹,自2024年4月啟動以來,“一平米博物館”以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資源為基石,融合中小學科學課標,利用校園現有空間,以“場景式、主題化”方式打造出小、微、精的特色主題式展覽。
“布展完成后第一天早上,我發現同學們似乎沒什么感覺,步履匆匆。但中午放學后,‘一平米博物館’里就擠滿了學生。有學生說‘哇,震撼’‘太高級了’,還有學生問‘這不會是假的吧?’”回憶起“一平米博物館”剛進學校時的情景,上海市松江四中初級中學校長李哲民至今印象深刻,“這些展品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已有100多年歷史,學生時代我就參觀過,對那些奧妙無窮的展品念念不忘。”
為迎接科技館“一平米博物館”的到來,松江四中初級中學等學校特地為展品設置了“陽光房”,讓學生們能在學校主干道、教學樓等場所便利觀展。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松江分校(以下簡稱“華二松江”)的“一平米博物館”位于該校科學樓2樓回廊大廳,首次展出的藏品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瀕危物種朱鹮與滇金絲猴標本。
區區一平方米,能“玩”出什么新花樣?面對剛剛進駐華二松江的新“客人”,學生們生出很多奇思妙想——引入VR技術、制作AI視頻、舉辦標本畫比賽、從數學角度研究動植物標本、設計博物館文創產品、創設實景觀賞情境……
“‘一平米博物館’是學校開展科學教育的媒介、學生探索科學世界的窗口。”華二松江分校校長婁維義認為,“與去博物館參觀不同,在‘一平米博物館’,學生不僅是參觀者,更是策劃者、創造者。除了從藏品的日常維護、藝術化呈現等角度展開思考,還可以從生物、化學、數學等不同學科角度展開探索。”
“當老師告訴我要選拔小小講解員時,我毫不猶豫就報了名。”上海市松江區九亭中學學生、“一平米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張明遠告訴記者,在博物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查閱大量資料,圓滿完成了講解任務,還參觀了其他學校的“一平米博物館”,“這些不同主題的展覽,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門!”
小巧精致 探索博物館藏品育人新范式
近年來,公眾“打卡”博物館的熱情持續高漲。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突破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
為什么會產生“博物館熱”?“一平米博物館”的初步成功又說明了什么?
“博物館熱體現了信息時代‘實物教育’的強勢回歸。”倪閩景說,“信息時代,公眾反而更希望在博物館看到實物展品。”
倪閩景表示,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作為自然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和收藏保護、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不僅要關注自然科學知識的普及,更要注重科學方法的提煉、科學探究體系的構建,通過自然類藏品走進校園、與中小學生親密接觸,提升青少年對自然和科研的興趣。
“博物館熱度回升,是社會對高質量科技文化、科普教育強烈需求的直觀反映。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館以館藏產品為基礎開發了一些課程,非常火爆。目前,學校、家長和社會對以博物館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教育的需求很大。”上海科技館藏品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云飛認為,“一平米博物館”受歡迎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順應了學校對科學教育的需求,二是小巧靈動有趣,孩子們更容易接受,三是博物館自身希望進一步做好科普。“我們一直想‘掀開’博物館的屋頂,讓更多館藏精品與公眾見面。‘一平米博物館’最大化利用博物館資源、積極加強館校合作,是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結合的一種很好探索。”
“‘一平米博物館’給了大家一個示范,其實,每個孩子都可以做自己的博物館。”談及選擇“一平米博物館”走進中小學開展科普的原因,倪閩景介紹,科學進化的歷程有三個階段:自然哲學、博物學以及由實驗科學、理論科學等支撐的現代科學。其中,第二階段特別適合中小學,“博物學研究關乎興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都可以成為博物學家。而‘一平米博物館’能較好承載并放大博物館與學校合作育人的功能,讓更多學生體驗身邊就有的科學奧秘。”
館校合作 要形式更要實質
博物館走進中小學校,受歡迎的同時也引發思考:如何避免走入重形式輕實質的誤區?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眾多高校均設有頗具特色的博物館,包括常設陳列及特展等展覽,持續更新考古實物、歷史文化、藝術作品、自然科學等藏品展品,一些中小學也擁有自己的博物館。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長李貞實介紹,作為高校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也有類似的實踐。他們注重“根據需求提供訂單式展陳”,將富有該館特色的中國傳統家書展“送進”當地中小學,在重要節日,還與其他社會文博機構合作,打造中小學生思政教育“第二課堂”。
張云飛介紹,為了避免陷入形式化,上海科技館著力以“一平米博物館”展覽為基礎,深化科學教育。比如,藏品入校前,上海科技館會針對學校特色與其進行溝通并確定入校展品,策展人員會指導學校的“小小策展人”設計出通俗易懂的講解內容;科研人員會以“一平米博物館”的展品為基礎進行科學實驗,并進一步提出科學問題。
“展覽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其科學性。上海科技館一直強調,在標本選擇、背景介紹等方面,必須真實科學。同時,要讓學生接觸到實物并動手實踐和探究,他們才會產生好奇心。”張云飛說,目前,“一平米博物館”主要在學校開展展覽,也在上海部分社區進行科普活動,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李貞實也認為,要讓微型展覽真正吸引學生,最重要的是提升展陳質量,圍繞優質藏品高質量策展布展,根據學生需求策劃“走心”活動;此外,要探索靈活的展陳活動模式,開展有效的宣傳推介,包括將觀展與新生入學教育、黨日團日活動以及歷史、藝術、思政等學科實踐教學相結合。
“科學教育要鼓勵同學們從興趣出發,以鍛煉能力為支點,實現從興趣向樂趣的跨越。”倪閩景介紹,“未來,我們將持續打開館藏大門,讓珍貴的藏品和標本走到青少年身邊。同時,不同學校間的‘一平米博物館’也將流動起來,讓孩子們常看常新。我們希望通過‘一平米’博物館,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動手嘗試,構建跨學科的知識體系。”(記者 張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