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要在焉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家講禪,修心,要人能在一粒沙里看見古今的演替,在一滴水里感悟出世界的感動。而在如今燈紅酒綠的都市里,在余音繞梁的低回處,在每個人都如此匆匆而仿佛丟掉了靈魂的今天,又有誰仍在關注自己的內心,在每天夜闌人靜下來,傾聽它的碎語呢喃,問它是否沉靜且專注于自己追求的事物呢?
人若要用自己的雙手與智慧創造出人生價值,需要正心,亦即心要在焉。讓心沉浸在水氣(改為:汽)氤氳的千年古泉中一般,無關十丈紅塵,無關時間喧囂,千年如一日地沉浸著以保持內心的潔凈。將心浸潤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并為之孜孜不倦地奮斗和努力,灑下汗水收獲微笑,這才是我們應當做的。
梵高曾作過的一幅《鳶(錯字,原文中“弋”寫成“戈”)尾》令我久久難忘。畫中是一片花海,開滿了藍色的鳶尾,而唯獨有一朵白色的鳶尾高擎,在群群藍色中間顯得那般卓爾不群。人們都說,梵高是用那白色鳶尾代表他自己。的確,他是卓爾不群的。在他那個時代,比他技藝精湛的畫家如云,塞斯(應為“塞尚”,法國著名畫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將,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高更等。然而梵高的畫卻最終成為不可代替的獨一無二——只為他那熱誠的心,他的話濃烈而蓬熾(“蓬熾”一詞為生造詞),那團團化不開的藍色和黃色,都都難以配襯他狂囂天真的性情,難以表達他對大自然,對一切色彩的熱愛,以至于他的每一幅畫都因那散發出來的溫暖與動蕩的激情而成為傳奇和經典,梵高的成功,在于他將全身心都投注在了繪畫上;只有傾注心血的藝術作品才能散發永久的芳香,歷久不散。
“住在布達拉宮里,我是雪域之王。走在拉薩城里,是世間最美的情郎。”這是倉央嘉措的詩句。這位詩人用無比赤誠的赤子之心,尋求世間一切美的情感。他詩歌中的情愫像久釀的佳肴,醉人而芬芳,且隨著歲月的深入而更加甘醇。而他的成就同樣只因他的用心。因為心在,所以一切都如此理所應當。(在對細節的敘述和分析中傳達真情實感)
回觀我們當今社會。在淺閱讀流行的當代,已很少人真正關注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大學生,也很少真正有理想并為理想奮斗的。我們的心思放在哪了呢?眾多的誘惑,影視劇,流行衣物,金錢,物質等等,蒙蔽了我們本該清靈澄澈的雙眼。何時,我們才能再讀到如倉央嘉措寫的那般純凈而觸動心靈的文字呢?(關注現實,不禁發問。自問自答,探尋根由。對現實之關注,溢于言表)
總有一個地方是令我們心向往之的。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靜下心來,找回我們飛翔的翅膀吧!只要心在,心沉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成功如美麗靜謐的時光,被我們輕輕走過。
評語:[54分]
文章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開篇,引領讀者循著佛家“修心”之路,“在一粒沙里看見古今的演替,在一滴水里感悟出世界的感動”。在提出“在每個人都如此匆匆而仿佛丟掉了靈魂的今天,又有誰仍在關注自己的內心”的疑問之后,明確指出“人若要用自己的雙手與智慧創造出人生價值,需要正心,亦即心要在焉”的中心論點,在“凝神靜氣”與“焦躁不安”的碰撞下擦出思想的火花。
作者以充滿傳奇和色彩的梵高的故事為論據,緊緊抓住了梵高“心在焉”做文章,調動其飽含熱情與詩意的文學語言,運用縝密的邏輯思維,推導出“梵高的成功,在于他將全身心都投注在了繪畫上;只有傾注心血的藝術作品才能散發永久的芳香,歷久不散”的結論。
接著以倉央嘉措的詩句中“像久釀的佳肴”的“情愫”的細節真情印證了“因為心在,所以一切都如此理所應當”,再一次抓住了“心在焉”。
以一句“回觀我們當今社會”,將視角引向“心不在焉”的社會現實,一個設問和一個充滿渴盼的疑問“何時,我們才能再讀到如倉央嘉措寫的那般純凈而觸動心靈的文字呢?”引人深思。
最后,強調“我該怎樣做”——“只要心在”,人生價值就在。“靜下心來,找回我們飛翔的翅膀吧!”以一個漂亮的比喻“成功如美麗靜謐的時光,被我們輕輕走過”作結。寧靜,安詳,回味無窮。照片開頭,水到渠成。
全文論點明確,層次清晰,思路暢達,結構完整,不失為一篇優秀的考場作文。
不足之處:存在錯別字和使用生造詞的現象,同時,所引事例不準確(將法國十九世紀畫家“塞尚”寫成“塞斯”),此乃議論文之大忌。
心要在焉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清人筆記中《菜根譚》中曾有這樣一句話令我記憶深刻。事來事去,變化萬端,為君子者,卻能追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心系于事,最終發現事物玄奇之奧秘,深刻之道理。只有心在于此,不游移于他物,才能達到如斯君子之境界。
嗚呼,古之君子不存也久矣,心之堅守不傳也哀矣!遍觀社會上的“海龜”“海草”,有多少人是真正為求學之真而踏出國門,為一展自身才華而重回國內的呢?據美國大學統計,每年都有一部分的中國學生修不完所學課程被學校留級,更有甚者直接購買假文憑,只為那一個鍍金的學歷證明。這不由得讓我想到《圍城》中的方鴻漸,心不在焉的下場只能落了個小小教員,終日擔驚受怕學歷被揭穿(語病,改為“終日擔驚受怕,唯恐學歷被揭穿”)。吾國今日的“學歷門”“抄襲門”等事件愈演愈烈,這不由地(“地”改為“得”)令人嘆息,那些心在于焉的學者真得(“得”改為“的”)就已經消失了嗎?
又不禁追慕起上個世紀烽火硝煙中誕生的曠世一校——西南聯大。在那里,聚集了中國上個世紀最杰出的學者,同時,也有那一群最敏而好學的學生。即使是剛到達昆明那一片簡陋的教舍前,師生們的第一反應也不是先修整清理一下,而是即刻開始教學!荒草叢中的學堂,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精美的教案課本,有的只是成千上百顆專注的心。歷史的黃卷在心中,科學的理論在心中,文學的詩行在心中……一切都只因心的存在而鮮活了起來,躍動了起來。嬉笑怒罵,書生意氣,指點春秋。一刻顆顆璀璨的匠星在那一片漆黑的夜空中照亮中國的學術之途,一切,只因心在焉。曾于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中讀關于到西南聯大的小故事,講的是某一次日軍空襲中眾人都去了防空洞避難,卻于回到校舍時發現有一兄弟淡定地在爐子上熬中藥,一枚炸彈在他不遠處炸毀了一棟宿舍。問之為何不逃,答曰不畏日軍,只求趁眾人不在早早將藥煎了。依我看來,這位仁兄之所以不怕,是因為心在于此,外界的轟炸、流彈他無心注意。推及治學之風,也無怪乎西南聯大會出現那么多的大師、學者,只因一個“心在于焉”。
“錢學森之問”似乎還徘徊在耳邊,前輩們的專注也還能從字里行間覓得些許,我們有那么多的鼓勵與支持,又怎能游心于外物,心不在焉呢?不要讓心被光怪陸離的世界所迷惑,堅守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指引,去尋找那心中純白無暇的蓮花吧!
縱然跋山涉水,也有雪蓮綻放于心的一刻。
評語:[54分]
文章開篇不凡,援用《菜根譚》中關于“事來”“事去”“心始現”和“心隨空”的君子境界,提出要達到君子的境界,“只有心在于此,不游移于他物”的論點。開門見山,靈性妙語,語文味撲面而來。
作者以其厚實的文學功底,化用《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一句,以“古之君子不存也久矣,心之堅守不傳也哀矣!”引出當下人們為學,為人“心不在焉”的不良表現,并分析其危害。
以西南聯大為典型事例,進行分析論證,剖析深刻,入情入理,明確指出“心要在焉”重要意義之重大。因為“歷史的黃卷在心中,科學的理論在心中,文學的詩行在心中……”所以“一切都只因心的存在而鮮活了起來,躍動了起來”,語言干凈利落,富有張力。
結尾處通過反問,強調我們應“堅守”,應“專注”,“去尋找那心中純白無暇的蓮花”,意蘊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全文結構嚴謹,層層深入,行文酣暢。字里行間透露出極佳的文學涵養。語言富有感染力,語文味甚濃。(印繼紅)